危世紀簡史 七月的海邊小鎮天……(2 / 2)

時空少年 路伴 3112 字 10個月前

白洞不是洞,而是和對應黑洞一樣小的一個奇點,可既然太陽是白洞,那它為什麼還如此巨大?難道我們看到的那個130萬倍於地球體積的太陽是不真實的嗎?並不是,人類億萬年所仰視的太陽的確是真實的,但那僅僅是它的外表。

太陽的日冕層平均溫度為200萬攝氏度,它的表麵溫度卻降至5500攝氏度,內部溫度則不是曾經推測的2000萬攝氏度,而是越接近奇點溫度越低,所以人們視覺可見的太陽仍然是太陽,但是內部卻是一個充滿無數離子流和巨大電弧的碩大空間,那些直徑數倍於地球赤道周長的電弧,裹挾著離子流風暴海,將白洞釋放的物質推送至太陽表麵,形成厚達幾百萬公裡的高溫燃燒氣態日殼層包裹著內部空間,為地球孕育並繁衍生命提供著能源。

當科學家們揭開太陽的真實麵貌後,這足以人類顛覆以往對太陽結構的推測,而科學就是在不斷發掘新證據以推翻曾經的固有認知,在這種區彆於宗教的自我否定精神之中,渺小的人類才不會妄自尊大打著□□號定論自身所處的這個世界,僅對已知負責,又對未知不倦探索,儘管曾經的已知可能會被未來更強大更精確的觀測技術所推翻,但至少科學人類正背負著自身的渺小努力前行著。

也許人類在學會直立行走的那個時代,身高已基本限定了目視的高度,但人類的智慧從未停止眼界的延伸,從未停止自身的認知高度。

正是在這種探索精神的指引下,以及未來量子科技的強大加持,科學家們對太陽白洞的後續研究得到了更加令人震驚的發現——太陽白洞竟然通過愛因斯坦-羅森橋(簡稱蟲洞)連接著一個遙遠的黑洞!

自這顆恒星形成之時,它就一直一刻不停地釋放另一端那個黑洞所吞噬的物質!這也是太陽能夠維係太陽係引力的根本原因,它的內部沒有超高溫超高壓引發的核聚變,它所有的質量來源都是蟲洞另一端與它當量相等的那個黑洞。

愛伊斯坦最初曾因為對黑洞的預言被證實而名聲大噪,而後人類時代得到證實的白洞和蟲洞,更是讓他和納森羅森於三百年後二度封神!

從此人類看到了希望,各大國全力研究空間躍遷技術,力求攻克這項技術壁壘,以期邁入真正意義上的星際探索時代。

但一項科學發現,從理論走向實用化應用,要克服無數技術節點,有太長的路要走,能源技術就是其中一項致命瓶頸。在這樣的背景下,曾經的各強國或政治聯盟開始進行更大範圍和規模的技術合作。

就這樣曆經百年,人類世界不再被往昔國界和地區視野所羈絆,誕生了以科技共享合作為基礎的國際聯盟,終於駛入了星際探索的快車道。從危機開始到這個時期,人們將之稱為“後人類時代”或“危機世紀”。

即使人們此時看到了生存希望,卻又為時稍晚,太陽的脹縮頻率加劇。好在人類為應對這次史無前例的恒星災難,曆時百年製定了“阿提斯計劃”,並經過不斷的技術迭代,摸到了空間遷躍技術的門坎兒。

正在此時,恒星災難就驟然臨至,太陽的爆發迫在眉睫,地球覆亡無日。

所幸在那千鈞一發之際,科學人類倉促卻又幸運地將一顆幾近熄滅的技術火種拋入了時空之門。被拋入時空之門的就是陳騏和水馬騰倫,人類命運現在全部押在了這兩個微小個體身上,這無異於在用一根發絲牽引著人類文明迂回在毀滅深淵的邊緣。

但在這個時空,還存在著太多未知數.......這根發絲,會因為自身的脆弱或承力過大而在關鍵時刻無聲斷裂嗎?

陳騏通過水馬博士對未來世界了解越多,越刻意不去想這個問題。

當一個人被迫無奈要在沒有任何保護的情況下,走過一條萬米高空之上的狹窄獨木橋時,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控製好自身平衡,邁好每一個步子,而不是向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