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問,如果國內的監察體係完善,能時不時地檢查和抽查,哪個企業會頂風作案?如果國內也對於食品安全的處罰也像國外一樣嚴格甚至於比國外更加的嚴格,中國人民會成為食品安全的犧牲者嗎?所謂的良心企業會設置出所謂的兩套標準嗎?
該事件而後被罰款500萬元,但現在已經複工複產。但我們卻明白這次事件卻遠遠不會結束,它造成了大量芥菜堆積如山,10萬菜農遭受牽連,大量芥菜銷售遇冷,湖南插旗的菜農們遭遇了重創。
儘管,後期已經進行了整改,但損失的信譽又怎麼挽回?重新生產出來的產品,消費者又有誰會去買單?畢竟,消費者很難去相信一個有汙跡的企業,相信他們會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
在這件事情發生後,人民並沒有引以為戒,“米豬肉”事件又進入到人們的視野。我們無法想象,這些有問題的豬肉食品是如何進入到人們餐桌的?這些有問題的豬肉食品是如何在中國的市場上流通的?監管部門的監管職責又是如何讓使用的?他們是不是都以為“吃不到自己的嘴裡就不管自己的事情”?是不是彆人是死是活都與自己無關?畢竟,非親非故的。
我們常常認為“殺雞儆猴”是一個貶義詞,但在現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他是一個含有褒義色彩的詞語。如果在發生食品安全事件,政府工作人員調查清楚後,能夠嚴懲該企業而不是僅僅罰款,現在的食品安全問題會不會就不會如此嚴重了?是不是就能對其他的企業起到警示作用?
總之,我認為,應該加強食品安全的市場監管,但與此同時,食品安全領域的法律法規也應該進行完善,應該從重處罰,而不是僅僅讓他們交了罰款就什麼事情都沒有了,該乾嘛就乾嘛。
為什麼貪汙受賄的官員都有一把“保護傘”,為什麼就不能為關係人們安全的食品領域撐起一把“保護傘”?希望在未來,我國能為食品安全領域撐起一把堅不可摧的“保護傘”,讓廣大人民都沒有食品安全的困擾,能夠吃得放心、吃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