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又推來幾盤菜,韓信低頭默默吃了,英布作為那個反叛的根本不敢吱聲,皇帝沒空理他,隻和蕭何遠遠對視。
張良趁無人注意,密令宮人教樊噲幾人趁著酒宴坐得離劉邦與韓信近些。
【蕭何的應對是自汙,以低價強行買來許多土地房屋,大家鬨到劉邦麵前,“上笑曰”,讓他自己謝罪。帝王清楚蕭何這樣做的目的,對此接受良好。
然而相國這時候沒轉過彎,又為民眾求情,說長安城地方小不夠種,能不能把你的私人花園上林苑打開讓百姓進去種地?
劉邦很不爽,給你個台階挽回,結果你讓我放血成全自己的名聲,轉頭就把蕭何扔進牢子了。
事後衛尉求情,劉邦回應了一句“吾聞李斯相秦皇帝,有善歸主,有惡自與。”】
嬴政挑眉,看向李斯,李斯笑而長稽。
曆代君臣對這句話都接受良好,本來麼,給皇帝辦事兒就是要承擔君主的過失,事情辦得好那叫陛下聖明,搞砸了就是罪臣愚鈍,從來隻有沒能領會聖意的臣子,哪有下錯令的天子。
蕭何為百姓求地自然好,但求的是君王私人遊樂之所,一是僭越,二是不智,從來都是大家勒緊褲帶給皇帝行方便,真委屈自己供養百姓的又有幾人?
【但老劉的好處之一就是按得住情緒聽勸,最終放蕭何出獄,表示你為百姓求情是很賢明滴,是我昏聵不聽你的話,我把你關進去就是為了讓百姓們知道這是我的過錯啊。
這段話看起來是天子知錯就改,扒開看又是一套話術,表麵坦誠錯誤,實際上將他“怒急了把蕭何關進牢”這件事轉化成了“為了讓百姓知道蕭何的賢明和我的過失”。
在外彌補了之前蕭何自汙時丟失的名聲,在內雖然大家都知道他是生氣才這麼乾的,但沒人會說天子真的做錯了,隻會讚揚其自有深意——那麼他將近臣關押之事,自然而然就成了正確的。
經此一事蕭何大概終於認清了舊友已徹底成為君王,從此謹慎行事,打出Normal Ending——雖有波折,幸得善終,人生若隻如初見。】
漢初某位麵,劉邦笑著拍肩:“君思何如?”
已逾中年,即將升任相國的蕭何苦笑拱手:“臣愚鈍,為陛下效死而已。”
殿中凝滯的氣氛重又流動,眾人權當自己沒聽見那幾句驚心動魄的“韓信被誅”“英布反叛”,一個個恨不能把自己灌倒,蕭何舉目望去,淮陰侯稱病不朝,留侯席上空空,斯人乘鶴訪仙去也。
【這兩位在儲君這件事上的態度也很耐人尋味。劉邦不喜太子,朝臣們很著急,張良這時候沒參與討論,他主張“疏不間親”,外臣不管皇家內部事。
但呂家不可能放著謀聖不用,外戚挾持張良,逼其出計,張良提出讓太子謙遜以待,請來商山四皓,位置自然穩固。
就張良本身,他不希望改立,廢長立幼多數時候象征朝堂要亂,再加上“大臣多諫爭”,他多聰明一個人,時不可逆,給太子出個主意也沒什麼。
但提出這個建議後,他依然遠遠旁觀。
張良並沒有倒向太子,也沒有深入參與惠帝一朝,他像往日一樣沉寂,可以羽化登仙,可以就此離去。
但蕭何極力入世,他積極參與這一切,作為沛縣舊臣早和劉氏一族深度綁定,作為文臣之首鮮明地維護嫡長子繼承,劉盈登基後依然活躍,最後得一個“文終”。】
“出世入世,背道而馳,所求不同,自然殊途。”曹丕撚來幾顆葡萄,對漢家事品評一番。
父親當年也有過殊途的臣子,郭嘉鬼才,同父親謀算的是天下,荀彧要匡扶漢室,終生都在漢臣和主公之間轉圜。
但郭嘉早死,霸業停在赤壁的一把火,荀彧輾轉多年,憂慮終生之事父親也沒有做。
“先賢百年,徒剩江河日月……”魏帝背手長歎,司馬懿跟隨其後,對曹丕那些慨歎沒什麼反應,他素乏文才,無法理解曹家人的愁緒。
【再回頭看儲位之爭,有些朋友很奇怪,再怎麼樣就是四個有才華的老頭子,憑什麼能給劉盈加這麼大籌碼?
——因為知識的壟斷。
秦時為加強集權嚴禁私學,作為始皇的中央博士官,這幾個人掌握著極大的釋經權——沒有標點符號的時代,人們靠德高望重之人解讀經文斷句。
漢初缺少這樣的人才。劉邦布衣出身,身邊沒有德高有才、主張黃老的長者,但文化解讀的權力,向來是放在官方手中才令人安心。
劉盈獲得了這項權力。
兒子獲得教權後,劉邦再去審視他,終於意識到其擁躉已成勢,無論之前是真心易儲還是想磨礪他,此刻的劉盈,確實無法再動。
自此,儲位之變結束,兩位以不同方式幫助過太子的臣子也各自而行,往既定命運奔去。
但暗湧之下還有一位,血濺長樂,在他父母手下打出了最後那個True Ending——
金杯共汝飲,白刃不相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