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各位記住,我們不是為了馬革裹屍,不是為了為國捐軀而參戰。我們贏得戰爭,要的是敵方的可憐蟲為國捐軀,馬革裹屍。”
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的影片《巴頓將軍》(1970年),其魅力不僅在於展示了一幕幕宏大、強烈視覺衝擊力、令人驚歎的精美畫麵,更在於刻畫了畫麵裡即高大雄偉、又具體實在的唯一主角:“血膽將軍”小喬治·史密斯·巴頓。
該影片用極富煽動力的演講作為開篇:星條旗下,男主人公巴頓(喬治·斯科特飾演)一身戎裝,步上演講台,發表了長達5分鐘的演講(是巴頓某次主要戰役前對第三集團軍將士的動員講話<有刪節>),魄力十足。
簡短的片頭音樂後,鏡頭對準1943年突尼斯卡塞林隘路。荒涼的戰場,戰死的士兵,掃蕩戰場的阿拉伯人,貪婪的禿鷲,狂吠的狗……勾勒出一幅悲觀、荒涼的局麵,明示著盟軍軍事上的失利。
但是!
這一切將會改變!
小喬治·史密斯·巴頓,雖已年逾50,卻依舊雄心勃勃。他一到任,就大刀闊斧地整頓軍紀,硬是把一盤鬆散懈怠、悲觀畏戰的散兵遊勇打造成一支紀律嚴明、鬥誌昂揚、驍勇善戰的部隊。
他桀驁不遜、威嚴傲慢;他憎惡懦弱,崇尚鐵血;他一生都在為成為一名偉大的將領而不懈努力,他從未懷疑過自己,以及自己治下軍隊的能力。在他的字典裡,沒有“不可能”三字,於是,一係列的勝利與榮耀,包括他治下的第三軍團,在天寒地凍的惡劣天氣裡,48小時之內急行100多英裡,最後成功解救巴斯通尼之圍是多麼的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