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 / 2)

“後記”之記 商央 1735 字 10個月前

我常以為,文字做到引人入境,便可算完成使命,不朽的是主題與人物。而文字要做的是什麼呢?是紮一個花圈祭奠主題,是連一根導管在人物與讀者上——再美好的文字,若無主題寄托便是隨風可逝;再繁花似錦,若各開各花,終究也讓人隔岸觀火,不若將花去開在讀者心頭。

回頭看自己,也是相信文字先於文體的,因非科班出生,反而不諳正道樂得逍遙;也是常常為意識引導而執筆的,所以總覺得頭頂三尺有個筆仙,或者筆妖筆鬼?總之寫著寫著,不瘋魔不成活,覺得自己總有一天要被榨乾,死掉了,不留痕跡,它才會另覓他人去操控——但還是得意,因為可以假想自己的文字是活的,獨立於我的存在而存在,倒不去管它是否真的有何特彆之處。

我想起自己曾經給自己寫過一段話——【不要迷信文字的虛華與飄忽,要去信仰內容與實質;不要沉迷自身的惘然與清高,要記得生存於世的個人價值;更要記得,作為一個寫字的人,最大的榮幸便是能夠代替一個群體發言,給另一個群體看。因為真相與真諦都一直在那裡,等待有人揭開。】

那可能是在某一天,我回頭看自己從前的文字,發現原來很多都是因為對自己文字的迷戀而衍生出的情緒,幾可亂真,讓自己陷入自己營造出的氛圍裡。其實可以的呀,完全可以,要記錄自己的心情,寫下當前所感,惟恐它有一日消散於天光烈烈中——這也是文字的一種,因為文字最原始的功能不就是記錄?

前不久看一檔節目,說是考古學家們發現一口古井,撈出來許許多多隻言片語的竹簡,我嘩然長歎,真是神奇!那一座古城池裡曾經住著怎樣的人,叫怎樣的名字,一家幾口人,以何為生,菜價米價布價稅收,這些竹簡一一記載,像最老實的人,一開口卻講出了一個縱橫古今天地開闊的傳奇。對的,也還是有這樣一種文字形式呢,這使命本不是它的本意,卻因它的坦蕩簡單而承擔下來。說到這個,最近看的一個類似的小說就是虹影的《饑餓的女兒》,真正是時代縮影,幾可展現那一時代裡整個長江沿岸的民生。哦對,這種文就像《清明上河圖》一樣,是專門給後人看的,告訴他們此生之前還有無數個彼生,此生之後也將有人追尋這一刻的痕跡。

咦,我並沒有看完此文全部,目前為止,隻看了序言和第一卷。慚愧,有個不好的習慣是,看文喜歡先看詩姐的序言和後記,所以到達此地,看見詩姐一番言語,這文字的導管直接就連在了我身上,激起心理反應,所以開始胡言亂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