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2 / 2)

“後記”之記 商央 1735 字 10個月前

看見詩姐在人物名稱中寄托了無限寓意,這個也叫我有了些感想。我老覺著名字該是最簡單最不用花腦筋的,頂好是排排列開就像在看某個戶籍本,叫人相信這些人是很尋常可見的,真的活過呀,就算他起初是活在詩姐的故事裡,但在故事的敘述過程中,他就真的活在了世界上某一個角落——日光之下並無新事,所以遍地都是故事,一不留神就重蹈覆轍;日光之下並無新事,所以寫一個人,就活了一個人,活在亙古不變重複來重複去的一些人間瑣事裡。

關於寫字,我總覺得存在於我身上這一部分的機能,是在少年時讀了《平凡的世界》以後,一抬頭望見窗外茫茫夜色,一息之間驟覺自己成長。所以我也總覺得行文者必須要有責任感,記錄與展現,寄托與關懷,歌頌夢想叫人相信它真的存在——這聽上去真老套,且大言不慚,沒有生活閱曆哪能寫出來呢?再說,有“紀實文學”這一體裁不就夠了麼,為什麼要將這些擴大到全部文學之中?嗨,這些話,既是個人認同的價值觀,也是個人努力的方向,要是窮極一生也努力不出個所以然來,我也還是要說的,還要時不時拿出來感慨一番,彆人是否認同……彆人是否認同我管得著麼?管好我自己已經諸多不易了呀。

看見詩姐說不能勉強自己作一些文章,我深感認同。真的,寫出來的東西,若自己回頭看時覺得慚愧內疚,就斷然沒有辦法繼續了——我有好些開頭,就這樣永遠成了開頭。世界一天一變,遇上一個可以稍微自由講話的年代,沉默久了的人不免就要一作補償。於是,各種各樣的聲音太多了,嘈嘈切切,活色生香,一開始或者覺得新鮮,久了卻也覺得於己無關,最終還是一個結論——觀天下事,行自己文。

對了詩姐,我看了你推薦的《剔骨》,那作者文字功力是極好的,懸念與氛圍,人物心理,都緊緊依附在文字上,將人的觀感放大了數倍;講故事的時候,贅筆也少,乾淨利落求一個力道,真是值得我學習呢。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