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 手搓生產線(1 / 2)

雖然提了要出國的事情,但是沈春雨的日常生活並沒有什麼變化,依然在不斷地做資料的搬運工。

以往她確實知道國內工業剛起步的時候基礎很差,航天器部分核心部件苦於工業水平,甚至隻能由高級工人一錘一錘手敲出來,讓人欽佩的同時也令人心酸。

但是,真正見到這時候國內工業水平的時候,她才知道這個很差到底是差到什麼程度。

深知難度的同時,沈春雨也慶幸來的是自己,是不那麼“專精”的自己。

事情有輕重緩急,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工作效率,雖然首長們給她派了書記員來記錄相關資料,但是這些書記員終究不是相關學科出身,對資料的理解能力不強,有時候會出錯,二次核對所花費的時間也不少。

當然,就算是同學科背景,她現在拿出來的東西都不是超前了,七十年代個人電腦的概念剛提出,81年才有首款個人電腦的商品出現,國內學者現在頂多知道有這麼個東西。

至於使用,這時候寶貴的外彙不可能花在這件事情上。

她拿出來的東西就好像現在跟這些學者談信息學,沒見過驢和馬怎麼想象它們還能生個騾子出來。

這些東西當然也要給人解釋,但不是現在,時間太寶貴了,先要有,再談應用。

思考再三,沈春雨決定先搓台電腦出來,提高自己把在係統裡驗證過可行性的資料搬出來的效率。

至於手搓電腦的過程麼,她也在係統的實驗室裡做過一次了,係統也是狗,非簽到物品驗證想使用實驗室的材料需要按使用時間付費。

沈春雨現在是富了,簽到點隨著她不斷地搬運各種資料已經多了很多個零,但是,富了和她要挨宰是兩個概念。

所以,她一直卡著第一次簽到所獲得的火車頭驗證環節,零件什麼的都加工了出來,就是不組裝提交,瘋狂卡係統的bug。

原本龐大的實驗室現在堆了不少跟火車頭一毛錢關係都沒有的東西,原本應該是主角的火車頭徹底成了路人甲。

係統不知道是不在意還是怎麼的,就跟不知道沈春雨的卡bug行為一樣,從未對她這種行為進行乾預。

她偏向於係統不介意而不是不知道,畢竟她後來又把當時綁定係統的條款翻出來重新看了一遍,結合那次強製進行的道德學習,也算了解了更多東西。

不同版本的電腦她在實驗室裡搓了三台出來,思來想去,她還是選擇了技術難度更低的這款。

搓電腦的最終目的還是能在外界環境進行複現,對於國內現在的生產環境來說,因為經濟極其的不富裕,所以有限的資金應該放在更加急需的內容上,而對新產業的開發是需要大量的資金進行投入的,這個投入前期當中有一大部分就是用於各種實驗。

而計算機的開發可以節省一大部分有關實驗的資金和資源的使用,以太平洋對麵的阿美裡卡正在進行的登月以及燈火的發射器相關實驗為例,其實這時候他們非常多的資金,都花在了驗證火箭的外形等部位的設計是否能夠滿足需要上。

也是因為這部分的資金消耗的實在有些過於大了,所以他們一度停止了非常多的計劃。

但是以後續的眼光來看,其實現在這個階段需要實地完成驗證的內容很多,都可以通過計算機模擬來進行完成,那麼就節省了非常多的資金,如果運用的合理得當的話,成本甚至可以壓縮到不到1/4。

像這個年代我們迫於資金所停止的兩方麵的研究,一個是從東方紅1號衍生的載人航天計劃,一個是倉促下馬的運10,這兩個被迫下馬的項目基本上都與經濟成本以及設計驗證難度有關。

這兩個還是沈春雨非常關注的,有關於航空航天的項目,按照這樣的情況進行,估計在其他的她所不了解的項目當中,因為經濟原因被迫下馬的,一定會有更多。

其實我們的高層是具有非常高瞻遠矚的目光的,一切以打造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為主。

即使和世界頂尖水平相比,我們目前製造的產品相對來說會更加落後,但是首先我們至少需要擁有相關的產業鏈,然後再進行相應的攻堅。

選擇走這樣一條厚積薄發的路線,那麼就代表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沒有辦法擁有那麼高精尖的產品,而且初期的變現能力相對來說也會比較弱。

但從長遠角度來看,製造完整的產業鏈對國家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這個東西不管好不好,首先我們要有,這樣我們才不會陷入到隻能買不能造的怪圈當中去。

同在東亞的其他兩個國家,就是因為非常容易的能夠參與到高精尖產品的製造當中去,從而被限製了自主設計建造的能力。

以日子過得不錯的國家為例,他們其實和兩大商業飛機製造公司都有非常深度的合作,一度成為了兩家公司為了開拓市場而拉攏的對象。

但是他們在其中所能參與的部分,還是非常的具有局限性,而且因為他們特殊的經濟體製,在進行自主國產飛機的設計研發的時候,反而遭遇到了更多的阻礙,最後隻能黯然宣布失敗。

在沒有進行自主設計建造的時候,他們看起來似乎在這個領域領先我們非常多。

但是到了真正需要自主設計建造的時候,雖然我們的首款飛機也有非常多的零件是購買自國外,但是在之後的設計當中,國產化率是在進一步提高的。

而且在那時候的世界環境下,百分百純國產也是沒有必要進行的一件事情。

就好像兩大公司為了獲得亞洲市場,需要從亞洲其他國家采購零件一樣,我們為了獲得國外的市場,去其他國家采購零件也是必要的。

當然非全國產不代表我們沒有擁有全國市場的能力,我們的目標還是擁有絕對的自主權,一旦對方對我們展開製裁,那麼我們要擁有製造產品的能力而在對方不對我們進行製裁的時候,那我們還是可以響應全球化的。

即使是被詬病零件國產化率不高的首款飛機,所帶來的上下遊配套的經濟效益也是非常高的,比如說飛機非常重要的就是維修和檢修方麵的內容。

以前因為我們購買的是兩大公司出產的產品,那麼為了達到安全性能要求,所有的維修都需要按照對方的標準來進行一些可以使用國產零件進行替換的維修,隻能高價購買他們所指定的零件。

甚至我們非常多的時候還需要從對方公司高價聘請相應的維修人員來完成,我們其實可以完成的維修工作。

而當我們有了自己的飛機之後,相應的維修,其實這部分的產業就給了國內更多的人員就業的空間。

不管是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還是從提升國內人員就業的角度而言,這都是非常有利的。

但沈春雨覺得既然自己有幸來到了這個年代,那就要幫助國家進行兩條腿走路的戰略。

一方麵,我們要打造屬於自己的工業基礎和完整的產業鏈,另外一方麵,我們也需要擁有一定的拳頭產品,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

航空航天方麵的項目,其實沈春雨不需要去國外搬資料,她自己對這方麵有足夠的了解。

但是,以運10項目為例,為了建造民航客機所需要進行的各種實驗,都是不能節約的必要成過程,她不能隻給出資料不給出實驗環境建設的內容。

如果沒有相應的實驗來驗證這個飛機可以適應民航的標準,那麼這個飛機就隻是原型機而不是能夠投入商業市場進行使用的民航客機。

所以這方麵的內容,他還需要更多的資料來進行拓展,然後才能進入到足夠的幫助。

而且她比較了解的是之後我們已經完成了的兩款國產大飛機的相關設計圖,那對於現在的生產環境而言,後續的設計標準實在是有些過於高了。

運十項目的相關資料其實是有保密的,所以她還沒有機會在上輩子看到這方麵的資料。

但是她覺得以這個年代的科研前輩們的能力,隻要她能夠提供一定數量的計算機並且在當中裝好足夠用於驗證的軟件,不管是火箭項目還是飛機項目,前輩們應該都能夠找到一個正確的方向。

雖然說她對軟件方麵沒有那麼了解,這些用於實驗的源代碼她不太清楚,但是她有係統啊,去幾個相關的研究所跑一趟,按情況來說是有一定概率簽出相應軟件的。

如果實在沒有簽出來相應的軟件,那她就去國外跑一趟。

如果國外還不能簽出相應的軟件,那麼就著手對國內的信息學相關人才進行培養。

相信按照他們的聰明才智,隻要掌握了方法,過不了幾年就能研究出相應的軟件,那麼項目就能順利的進行了。

這時候沈春雨完全忽略了係統實驗室所能購買的“材料”當中就具備相應的軟件。

開什麼玩笑,能夠自己做的東西,憑什麼要從係統裡麵買。

她的簽到點雖然多,但是那得花在刀刃上,買自己能夠在外麵造出來的東西那算怎麼一回事?

反正用簽到點去賭自己能不能簽出來相應的產品,比從實驗室那邊直接買要便宜太多了。

這就好像你需要一個機器,你如果從國外購買這個機器的話,人家會要你連上下遊產品,甚至包括清潔工人所使用的鞋套也一並購買。

但是你自己知道,雖然說會遇到一定的技術困難,但是製造完之後你不需要這種源源不斷的成本開支,甚至還能利用你所創造出來的產品獲得了經濟價值。

簽到簽出來的物品,她在學習的時候是可以獲得一定的簽到點的,但是你從實驗室裡直接購買了相關產品,是沒有辦法獲得簽到點的。

所以該選哪一種,答案不是顯而易見的嘛。

那麼在去國外之前還是先把這部分的內容搞定吧,畢竟也不知道首長們什麼時候能夠對他的提議商議出一個統一的意見。

而且她也不確定這兩個項目具體會在什麼時間遭遇到無法解決的挫折,畢竟從這個世界和自己過去了解到的國家的發展來看,在部分世界上還是存在一定的時間性差異的。

萬一她在國外花的時間太長了,回來的時候這兩個項目都已經快被取締了,那不就白費了嗎?

即使他回來的時候,項目還沒有被取締的風險,但是白白花掉了那麼多錢也非常的可惜啊,畢竟這個時候的國家真的是非常的不寬裕,有一點錢都得節省著用。

所以她還是儘早的能夠把這個省錢利器做出來吧,而且這個東西也可以作為暫時的拳頭產品對外進行發售。

這樣我們的外彙壓力就會減少非常多,至少不用賣二踢腳來儲備外彙了。

當然也不是說二踢腳就不賣了,畢竟那塊兒家裡有油的確實有錢,而且給的價格也非常的解燃眉之急。

咱就是說,那邊既然預算那麼高,那才知道他們預算那麼高的情況下,咱又特彆缺錢,稍微提高一點,配套服務的價格應該不算過分吧?

而且她沒記錯的話,對方好像這段時間從太平洋對麵那個自由燈塔搞了不少的海水淡化的相應設備。

就是說既然這個錢基友的塔可以賺,那咱們為什麼不能賺呢?國內現在的工業生產水平是沒有這個相應的產品,但是她之前實驗的時候有副產物啊。

那個材料的性質稍微進行一下改進和規範,其實就可以廣泛應用在水的淡化和水的淨化上。

說起來這個材料她就突然又響起來,98年那場特彆大的水災了,之前跟首長們說的時候,因為時間有限,而且她那個時候年紀也不大,所以對災情沒有那麼了解。

頂多就是進行相關的應用的學習的時候老師會提一嘴,當年如果有什麼什麼產品,那我們在救災的時候會有更好的結果。

因為她那時候年紀確實不大,住的地方離災情的中心部位也比較的遙遠,所以沒有接觸過太多救災前線的內容。

她小時候對於這方麵的記憶其實就是響應學校的號召,捐了一點錢而已。

後麵幾次他的了解倒是更多了,甚至兩次大的地震災害的救災複盤,她都有看到過相應的資料,不過現在他要複現的資料實在是太多了,那個離現在的時間還比較的遙遠,沒有那麼的具有急迫性。

小時候對於這次水災沒有什麼能做的事情,現在她有能力了,肯定要從各方麵進行防護,比如堤壩方麵的材料啊,包括城市下水道體係的建設啊,能夠提升還是要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