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局 他沒想到他為元夏設的局反倒讓自……(1 / 2)

長亭宴 江南無書 4003 字 9個月前

宣和帝患疾已久,太醫也隻是說皇上勞累多年,多年累月積勞成疾,開出的藥方雖有效,但並不能完全治愈。

但北疆的動向宣和帝一直密切關注著,蕭揚久不出兵,他雖有疑,但他知道蕭揚行事自有分寸,便不過多插手,蕭揚也在抵達安北不久後,回信稱希望和平解決兩邦紛爭。

因此宣和帝有意想以和親來締結兩邦之誼,他膝下子嗣本就不多,公主隻有兩位,樂陽既已嫁出,和親一事就順理成章地落在了樂安公主元嘉的身上。

此消息一經傳出,許多大臣都表示同意,畢竟破楚之時,已經耗費了大順太多人財之力,能和平解決再好不過。

但至始至終都沒有一個人問過公主,至少在他們看來,公主的聲音並不重要,詔書一下,哪怕是隻雞,樂安都得嫁過去。

可元嘉不願,一介宮女之子,她一向有公主之名,卻無公主之實,若非元湘在,她在宮中的待遇可以說得上與宮女相差無幾,如今要將她以公主之尊推出去和親,元嘉咽不下這口氣。

在大順與烏月劍拔弩張之時,安北以南的雪已經儘數褪了去,無數春意逐漸自土壤中萌發。

二月末時,宣和帝身體恢複了不少,興致勃勃地前往太安苑舉行了一場春蒐,此番春蒐獵到了不少戰利品,但考慮到宣和帝身體並未完全康複,慶功宴還是放在了皇宮舉行。

宴會前,元曄一眼就在人群中瞧見高昂著下巴的元柏正同一些大臣講話,元曄雖依舊麵無表情,但心中卻嘲著他不知分寸,身為皇子,非但沒有與官臣保持距離,反而還侃侃而談,還真是不知何為“忠臣不事二主”。

元柏的目光越過人群瞧見他,眼神忽然冷了一瞬,嘴角卻微微勾起,兩人遠遠對上一眼後又匆匆錯開。

席間,本是一片祥和的氣氛,但酒過三巡之後,異常沉默了許久的元柏忽然朝元夏發難。

“二十多年前雍景之變,父皇率軍平定叛亂,開創這大順盛世,人人都向往四海升平、八方寧靖,殊不知,咱們如今這番光景還能留存多久,是吧,太子殿下?”

元柏此話一出,大殿內頓時聲音弱了不少,有人互換眼神,震驚而又警惕的目光在元柏和元夏身上來回轉動。

元夏聞聲,握著酒盞的手一頓,麵上卻依舊溫和地問道:“不知四弟此話是何含義?”

元柏驀然起身,先是朝宣和帝行禮,隨後瞥了一眼元夏,道:“父皇,春蒐之宴該是喜慶的,兒臣也本不願打攪,可太子殿下……”

元柏恰到好處地頓了頓,像是十分痛心和遺憾一般,又道:“此等謀逆之事,兒臣本想上書父皇,但太子殿下在闐安的耳目甚多,擔憂這折子怕是呈不到父皇那,無奈出此下策,於這大殿之上公然告知諸位太子殿下的謀逆之心,父皇尚在,怎可敢作屯兵積糧一事?!”

頓時殿中一片嘩然,紛紛望向元夏以及坐在上方的宣和帝,隻見宣和帝臉色陰沉地望過來,身疾未愈的臉上更是不見血色。

“四弟此話怎講,”元夏放下酒盞,麵不改色道,“我既身為太子,自然是恪守本分,不敢做一點越矩之事,就連父皇將監國一事交予我,也是十分惶恐,隻是憂慮父皇身體,才接此大任,四弟此言是將我往不忠不孝的路上推,一切皆要憑據而論,四弟莫要信口雌黃!”

元柏諷刺般輕笑一聲,轉眼望向元曄,道:“信口雌黃?此事不光我知曉,三哥也是知道的。”

元曄聞言皺了皺眉,似乎並不想元柏說下去,低聲道:“長璆!”

元柏卻置若罔聞,“你與富商狼狽為奸,囤積糧食以養兵馬,不光有人證,亦有物證。”

元曄不慌不忙地站起身,朝宣和帝行了一禮,道:“父皇,四弟所言我確實知曉,都護府在盤查北境有問題的人物出入時,確實查出有與太子殿下相關之人。”

聽聞元曄的話,元柏似乎勝券在握,輕蔑地看了一眼元夏,元夏的冷靜在他看來無疑是垂死掙紮。

“太子,你有何要說?”宣和帝被人攙扶著起身,話語之中隱隱露出風雨欲來之兆。

元夏還未開口,卻聽見元曄話鋒一轉,“但凡事皆講求憑據,當初四弟告知我此事時,雖然驚訝但手中並無真憑實據,而經過這麼久的調查,這些與太子殿下相關之人並沒有做出任何不利大順之事。”

宣和帝微蹙起眉,“你的意思是?”

“如今還沒有憑據證實太子殿下屯兵積糧。”

元柏萬萬沒想到元曄會臨陣變卦,他猛地轉頭看著元曄,“元瑾珩!你此話何意,莫非是我汙蔑不成?”

元曄平靜道:“當初你說太子殿下屯兵積糧,也是希望我幫你搜查證據,我擔憂父皇才會選擇幫你,可證據還未查出,你如此著急地將此事呈現在大家麵前,我方才想勸阻你,可你不聽,我也沒有辦法。”

元柏又急又氣,他手中零散的證據也不能證明元夏真的在屯兵積糧,須臾之間,心頭湧起的一股懼意令他不寒而栗,他慌忙跪在宣和帝麵前。

“父皇,兒臣絕非刻意汙蔑!既然兒臣能得到這個消息,一定是有什麼蛛絲馬跡,父皇可派人徹查!”

從始至終很少出聲的元夏忽然站起身,行過禮後,看著元柏的眸中似有失望,“長璆,你我兄弟血親一場,本不願破壞我們的手足之情,可你如此咄咄逼人,且無真憑實據,實在是令人寒心。”

元柏冷笑一聲,道:“元子蘇,你有沒有做,你自己心裡清楚,也正是因為兄弟一場,不願你誤入歧途,擾了大順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