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死了。
趙雲簡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甚至不是死於戰爭,不是死於敵人(什麼樣的敵人才能夠在戰場上戰勝張飛),而是死於兩個不能忍受軍法的叛將,兩個連名字都無法記住的小人。他們殺死了他,甚至割下了他的頭顱。
投奔東吳。
後麵這個舉措簡直比刺殺張飛的行徑更可怕。在蜀漢日益激化的內部矛盾中,這兩個小吏的行徑成為了最後一根壓死駱駝的稻草。又是東吳。陛下終於找到了宣泄憤怒和實現抱負的理由。在關羽和張飛的屍體前,還有誰可以阻攔劉備進軍東吳的鐵蹄。
諸葛亮?
陛下喝退身邊小吏,
難道沒有你的扶助,我就不能自立嗎!
趙雲心裡一驚,立刻看向孔明,看他微微蹙起的眉,寵辱不驚的麵容,
和他眼睛裡透出的苦澀。
陛下,當然還是主公,還是劉皇叔,可是畢竟,已經是陛下了。他身邊已經有了很多會討他歡心阿諛奉承的臣下,他再不會虛心聆聽那些與他想法相左的建議,尤其當那些建議是孔明提出的。從火燒赤壁以來,陛下由主公變成陛下,由新野城主變成擁有幾乎半壁江山的君主,孔明做了太多的事,多到陛下開始擔心蜀中的子民隻記得孔明而不記得劉皇叔了。
陛下大聲嗬斥意圖抗旨的秦宓,魏乃漢賊,吳非國敵,那看不熟臉的官員為什麼說的每一句話都好像是來自孔明之口,也許在陛下看來,他其實正在嗬斥孔明。但他與生俱來的虛偽還不允許他這麼做,於是他更加憤怒,說,殺了秦宓。
趙雲立刻跪地求情,這太可悲了,君臣之間矛盾激化,秦宓隻是犧牲品。
大臣們跪滿張飛靈前。
孔明也跪下。
他深深的吸氣。
趙雲覺得他一定悶了很多很多話,需要那樣深深的吸進腹腔裡。也許他再開口時會因為悶了那麼多的話而吐血。
但他的聲音平淡如故,請陛下赦免秦宓死罪,臣,願代書伐吳檄文。
趙雲難過的撇過頭。
他仿佛聽見他心底滴下的血。
陛下什麼也聽不見。
陛下高高在上。
他緩緩的,用他不帶情感的聲音緩緩的,說,不勞丞相了,朕親自擬寫。
陛下勝利了。
這是他對孔明的第一次勝利,完勝,孔明輸的一塌糊塗。他立刻頒布聖旨,封了李嚴、黃權的官位,進一步讓孔明割城讓地,讓他知道,不是諸葛亮造就了劉備,而是劉備造就了諸葛亮。他唯一的不滿也許是輸的一塌糊塗的孔明居然沒有表現出一絲的失意,反而一副非常合作的表情,將手中權力一一讓出。
他可能再也想不起來了,在那個春風拂麵的三月,那間簡陋的竹林茅舍中,羽扇綸巾的青年用他意氣風發的聲音對他說,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外結孫權,內修政理,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他忘了他當時看著荊襄九郡的地圖是怎樣不甘心的淚流滿麵。
他忘了他是用了十二萬分的誠心,希望天上神靈都保佑他能請得臥龍出山相助。
他全忘了。
他隻記得自己是陛下,諸葛亮是丞相。
趙雲走進相府的時候正遇上退出相府的馬謖魏延。
“何事?”他看見兩人沮喪的臉,忍不住問道。
“老師令我代書罪己詔,”馬謖壓低嗓門,“向聖上請罪,說老師未能領會聖上東征心意,反而力加阻攔,致使翼德將軍遭此橫禍,實在罪該萬死,請陛下下旨懲罰。”
馬謖一麵說一麵搖頭,“其實老師心裡苦的很,適才連琴弦也斷了。”
“丞相何必如此低調,”魏延低聲叨咕了幾句,拉著馬謖趙雲拐到一旁,“陛下也不想想這江山是誰打下來的。如今李嚴黃權都爬到丞相頭上了,丞相還忍得住。要我說,以丞相的才知威望,就算陛下——”
“魏延!”趙雲厲聲喝止,“當心言多必失!”
他擔心孔明,與二人匆匆道彆,徑直朝湖心亭而去。
湖心亭下遍開蓮花,一莖一枝皆隨風搖曳,清香之氣撲麵而來。遠處樸素的房舍旁花木繁盛,竹林成蔭,縱使炎炎夏日亦生清涼之意。
這就是一國的相府,簡單的和隆中茅廬一樣。
孔明坐在亭中,呆呆的看著斷了弦的琴出神。直到趙雲走到他身邊他才抬起頭,嘴角流出一絲苦笑,“魏延又在胡說什麼?”
趙雲一愣,“先生耳朵真尖。”
旋即笑道,“他們也不過是擔心先生。”
“我有何可擔心的,”孔明舉起羽扇心不在焉的搖著,“些許官場的雕蟲小技有何難。莫非我連陛下的心意也不知?如今天下未定,陛下霸業未成,亮尚有可用之處。陛下不過是想提醒我,臣下就該有臣下的樣子。”
趙雲心裡一寒,“先生的意思是若日後陛下霸業有成——”
“那時我自會掛冠隱去,”孔明嗤笑一聲,“功名利祿我皆視如糞土,所求者不過一明主,治太平天下。亮素知陛下乃當世梟雄。梟雄者,臥榻之側豈容他人覬覦。可惜陛下卻始終不明諸葛亮之心。”
說到最後不免長長的歎氣。
趙雲想起馬謖的那句話,其實老師心裡苦的很。
政治,趙雲不是不懂,他隻是想不出原先毫無芥蒂的人們為何會變成互相戒備互相利用的關係。自從陛下搬進那座華麗的宮殿,他見到陛下的機會就僅限於上朝的些許時間,他每說一句話都要畢恭畢敬小心翼翼,他開始懷念那些在荊州、在新野,那些大家能親密無間的相處的日子。
常常拉著他痛飲三百杯之後酩酊大醉的張飛死了。
桀驁不馴卻酒量驚人的關羽死了。
陛下隻有在宴席上才會舉起酒杯,至於究竟喝了沒有,身為臣下的趙雲是沒有資格追究的。
趙雲覺得很無聊。
現在,連唯一一個會和他喝幾杯的孔明也開始歎氣。
“先生不要常常歎氣”,他百無聊賴的說,“聽說歎氣會減人的精神。其實先生根本就不在意這些,不是嘛。”
孔明看著趙雲。
跟隨陛下以來已經很多年了,趙雲的眼睛依然是明亮的,誠懇的,帶著他特有的堅定。也許他是個不會被時間和權利改變的人。
孔明也一樣。他釋然笑道,“子龍說的不錯,亮儘人事,知天命,有何可歎!”
趙雲一直覺得孔明不是無欲無求的人,一直都不是。無欲無求的人是水鏡先生,他看破凡塵,人世間的事情似乎已經與他無關了。但鳳雛不是,臥龍也不是。孔明之所以答應輔佐陛下,之所以出隆中下江東取荊州入蜀中,都是為了他自己的野心。他之所以對一城一池的成敗從不計較,對權利財富從不在意,隻不過因為他的野心實在太大,連君主之位也無法讓他滿足罷了。
他要贏的是一朝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