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朝啟德十八年初春,第一朵桃花開放在暚華苑的宮牆邊。然而沒有人注意到這一縷含羞帶怯悄悄到來的春意,因為整個暚華苑乃至整個內廷的人,都正忙得人仰馬翻。春祭剛過,眼看著便是皇後的生日,雖說明後生性謙恭儉省,年年生日都隻於重華宮中家宴一場便罷,但今年卻是她的整生日,昭帝早早頒下詔令,大赦天下,旌表節烈,鄉裡凡育有三子以上的婦女,均可獲得白米三升,棉布一匹。詔令到處,受惠者無不傳誦帝後德政,稱羨夫婦情深。更有那天南海北的好事文人,將帝後當年事寫詩作傳,一時間,帝後當年的故事舉國流傳。
原來30餘年前,前朝廢帝當政,暴虐無道,民不聊生,終於天怒人怨。當時的禦國大將軍趁機起兵造反,不料大軍壓近京城時,早以虎視眈眈多時的匈奴人搶先一步,鐵騎南下,掠走了廢帝和宮廷內大批珍寶婦人,還順便突襲了禦國將軍的中軍帳。混戰中,禦國大將軍被流矢所傷,不幾日便死於軍中。各路將領無人約束,群龍無首,人人存了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念頭,於是今日你稱帝,明日我封王,烽煙四起,逐鹿混戰足足持續了十年,生靈塗炭,十室九空。當其時,今日的昭帝為天下人念,毅然投身軍中,他聰慧勇武,數立奇功,終於以赫赫戰功一統天下,一手建立起了大洛朝,登基為帝,定年號為啟德。而今日的明後,原是前朝高門士族嫡女,少時即美名遐邇,為各路新貴舊家競逐。然而明後獨具隻眼,偏偏隻看上了當時除了一身武藝和膽識什麼也沒有的昭帝,不但毅然下嫁,還於婚後第二天就變賣嫁妝充為昭帝軍資。此後相從於戎馬,夫妻同甘共苦,未曾稍離。昭帝也未曾辜負妻子深情,登基次日即封她為後,多年來夫妻相敬如賓,舉案齊眉,恩情一如當年。昭帝育有七子,其中倒有四個是明後所出。長者立為太子,最幼者也已封王。這份伉儷之情,不要說古今帝王家未曾見過,就放在民間,能做到的也寥寥可數,怎不令人稱羨不止?是故帝後這英雄美人的故事,由詩文,而話本,而鄉談,越傳越廣,最後反傳回宮中,宮中的眾人,對這段舊事原是多少有所耳聞的,但哪裡能知道得如此詳儘。而且傳奇中的人就生活在自己身邊,聽得更是津津有味。
明後身邊有一個素喜討巧的女官,這一天便在為明後梳妝時,假作無意狀將這傳奇說了出來。她心裡盤算,饒是明後素來守禮自持,但聽到民間如此傳誦她的佳話,表麵就算不露出來,心裡一定也是歡喜的。誰知道明後一聽此言,竟然麵色大變,厲聲喝止道:“你從哪裡聽來的這些野話?”明後待人敦厚溫存,女官哪裡見過她這樣疾顏厲色的樣子,一時間嚇了個半死,篩糠似的抖了半天,才連忙伏下身去,一邊回話一邊連連磕頭,直到頭都磕出血來才把話講清楚。明後聽到這段故事已經在民間傳誦開來,更是麵白如紙,不言不動,須臾猛地起身便走,一眾也嚇失了神的宦官侍女趕緊跟上,唯有那惹事的女官還跪在當地磕頭不止,她跟前,一灘紅跡正慢慢擴散。
昭帝幼年失恃,宮中從來以明後為尊。此時朝陽初起,本來是嬪妃們來重華宮中問安的時辰,不防明後一陣風似的卷出,旁邊的女官一疊聲的連問門上小宦官道:“步輿怎麼還沒備好?”小宦官張口結舌,從來也沒有這個時候備步輿的前例,一時不知該如何回話,隻得撲通一聲也趕緊跪下。明後足下並不稍停,一徑沿著步道往前行去,隨伺眾人麵麵相覷,隻得紛紛小跑步跟上。
轉過曜華門,不遠處就是昭帝日常所居的勤政殿。昭帝不好女色,天下皆知,如今年近半百,更是叫去的時候多,留宿嬪妃的時候少。常常半夜仍在批閱奏章,乾脆便在勤政殿居住,寢宮反成了擺設。殿門前幾個有名有姓的大宦官正弓腰托著明黃條盤倒退出來,條盤上是一個空碗,幾盤用剩的小菜,兩個小餑餑,想是昭帝剛用完早點。明後稍稍鬆了一口氣。她如此著急的趕過來,就是怕來晚一步昭帝就上朝去了。殿前宦官見明後到來,早已烏壓壓的跪了一地。明後站定殿前,稍微整理了一下儀容。她出身世家,幼受庭訓,多年來曆練出來的國母風儀非比尋常。雖一路疾走過來,但襟裙並不稍亂。她隻略作整理,便示意隨伺眾人留在殿外,自己深吸一口氣,搶步行入殿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