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雖如此,該放棄顏麵的時候還是要放棄的,比如和周王室的鬥爭中。
息姑禮貌性地彎了彎唇角:“讓鄭公見笑了。”
《春秋》畢竟是魯國的史書,一些細枝末節的小事也會被記載下來,如今被人放大了看。而其他國家就不至如此,這也是教身為魯侯的息姑感到無奈之處。
【魯隱公這個人怎麼說呢,他真的很不會做麵子工作。魯國有一個盟國叫做邾國,也寫作鄒國,也在今天的山東境內。這個國家大概是屬於東夷,反正是沒有得到周天子的冊封,名義上可能類似於魯國的附屬國。】
【不過這個國家應該國力尚可,這一點從魯隱公剛攝政的第一年就和邾國的國君訂立了盟約可以看出。然後在隱公五年,這個國家受到了宋國的侵犯,按理說當然應該跟宗國魯國求救,但是邾子卻直接去找了鄭國求助。】
【史書沒有寫理由,我覺得理由可能有三。一,魯惠公的兩任夫人再加上隱公的母親都是子姓,並且已知桓公母仲子為宋武公之女。子姓為商朝後裔,而聯姻基本都存在於諸侯之間,所以大概率這三位都是出自宋國公室。】
【雖然姻親的約束看起來好像沒有那麼強,但是一般來說諸侯們不會沒事找事破壞兩姓之好,自然關係也不會太差。所以邾國想著要以防萬一很正常,畢竟萬一魯國說給你調停一下,結果拉偏架咋辦。】
【二,鄭莊公為周王卿士,又敢和王室嗆聲,說明他基本算得上是這時代最強的國家之一,選個大腿不好嗎,尤其奪田這件事明顯是宋國先有錯。】
【三可能是邾國不隻是想解決問題,還有報複之心,他把明晃晃的把柄送給鄭國,鄭國如果打贏了,大國吃肉,小國也可以喝湯不是。但這個把柄送給魯國,以魯隱公的優柔再加上血緣關係,可能也不會很好利用。】
“君入宋國後,宋國曾遣使向寡人求援。”息姑歎息,“不過……”
“有所耳聞。”念及此事,寤生饒有興趣地笑了笑,“聽聞魯公本欲出兵,最終卻因為使者大發雷霆。”
息姑表情平靜,卻透出些傲慢:“求援,便該有求援的樣子。”
【鄭國和邾國一拍即合,畢竟東門之役不過就發生在上一年,就是州籲借口公子馮在鄭國,讓宋殤公帶領聯軍伐鄭的那場戰役。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但是既然一年就有人送上把柄,那肯定要抓緊時間。】
【一座城市理論上分為外城和內城,鄭國甚至還借用了王師,攻進了外城。宋國於是火速派使者跑去魯國求援,魯隱公本來聽說軍隊都進城了情況緊急,是打算出兵的。奈何這使者一句話就把人惹毛了,也不知道是不是鄭國的奸細。】
【為什麼會有人在求援的時候還不具實以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