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愛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 筆記(2 / 2)

雜集 老老鼠 3062 字 10個月前

測量時間的困難是很難判定周期運動的兩個周期是否嚴格相等。

龐加萊認為,時間的測量分為兩個方麵。一是如何把放置在空間不同處的鐘校準,使它們“同時”(或同步)。二是如何保證鐘的相繼時間段相等。

“鐘速同步具有傳遞性的條件”比“同時具有傳遞性的條件”更弱

老師認為,“鐘速同步性遞化”等價於“熱平衡的傳遞性”(即熱力學第零定律)。

有一個宗教主張時間是循環的,每一個周期叫作一個“劫波”或“劫”,每個“劫”大約幾十億年。這個宗教是佛教。

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都認為時間是有始有終的

中國古代的時間觀點是流逝的

柏拉圖認為真實存在的世界是“理念”,萬物不過是理念的影子。“理念”完美而“永恒”。他是唯心主義哲學家。

亞裡士多德認為真實存在的世界是萬物。他是唯物主義哲學家。

柏拉圖認為時間是“永恒的映象”,時間是天球的運動。

亞裡士多德認為時間是“運動的計數”。

孔夫子認為時間就像河流一樣,不停地流逝。

狹義的相對論認為時間與空間都不受物質的影響

廣義相對論認為物質的存在使時空彎曲,沒有物質時空依然存在,隻是變得平坦

量子引力認為時空存在漲落,有泡沫和浪花,時空與物質同生同滅

萊布尼茲認為不存在脫離物質的時間與空間,時間不過是相繼發生的

庫倫定律支持了空間的三維性。

愛因斯坦晚年認為,時空不過是物質伸張性和廣延性的表現。

首先把奇點看做時間的起點或終點的人是霍金

首先提出奇點定理的人是彭若斯

時空中存在奇點是廣義相對論的必然結果

奇點是時空曲率為無窮大的點。

奇點定理是說,在因果性良好而且廣義相對論成立的時空中,隻要存在一點物質,就一定至少有一個物理過程,它的時間有開始,或者有結束,或者既有開始又有結束。

相對論的各種因果條件本質上是要求一個人不能回到自己的過去,或者影響自己的過去。

相對論的各種能量條件本質上是要求物質密度為正,而且運動不能超光速。

多數科學家推測,奇點困難的出現是由於引力場沒有量子化造成的。

老師的觀點是認為,造成奇點困難的原因是存在暗能量

Rindler光線存在鏡子反射,不是測地線。

歐拉建議用“好鐘”來度量時間。好鐘就是運轉周期嚴格相等的鐘。他認為原子鐘就是好鐘。

龐加萊推測通過“約定”(即規定)真空中的光速各向同性可以把不同地點的鐘的時刻“校準”。朗道在物理上實現了龐加萊的猜測。

朗道指出同時具有傳遞性的條件是時間軸與三個空間軸都正交。

時間的兩個基本性質是測度性和流逝性

測量時間的困難是很難判定周期運動的兩個周期是否嚴格相等。

龐加萊認為,時間的測量分為兩個方麵。一是如何把放置在空間不同處的鐘校準,使它們“同時”(或同步)。二是如何保證鐘的相繼時間段相等。

“鐘速同步具有傳遞性的條件”比“同時具有傳遞性的條件”更弱

老師認為“鐘速同步性遞化”等價於“熱平衡的傳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