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愛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 筆記(1 / 2)

雜集 老老鼠 3062 字 10個月前

Physics這個詞最先是由亞裡士多德提出來的。

頤和園寶雲閣的“物含妙理總堪尋”是由乾隆題詞的。

王陽明強調人心,良知,認為革去外物,良知自存。

13億年前的地球充其量還隻有低等生命的存在,然而那時候遙遠外太空裡一顆質量為29倍太陽質量的黑洞與另外一顆36倍太陽質量的黑洞緩慢地靠近了,它們相互繞轉,最後碰撞並合在一起,並撥動宇宙的琴弦——發出引力波。引力波以光速傳播,在走了漫長的13億年後,如今正強烈地撥動著2016年地球人的心弦。

此前,人類從未直接探測到引力波,科學家僅通過對一個雙星係統的觀測——兩顆雙中子星相互圍繞著對方公轉——得到了引力波存在的間接證據,並獲得了199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伽利略首先指出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的科學”、“測量的科學”。

阿基米德的重要發現是浮力定律和杠杆原理。

伽利略首先確認的相對性原理、自由落體定律、慣性定律。

牛頓的主要成就是力學三定律、萬有引力定律。

麥克斯韋從介質的彈性振動導出了電磁學的基本方程組。

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第一個提出者是薩迪·卡諾。

開爾文被稱為熱力學之父。

熱力學的第二定律說"不能從單一熱源吸熱做功,而對外界不產生影響"。

開爾文提出不能從單一熱源吸熱做工而不產生其他影響。

愛因斯坦提出下列理論中的光量子論,用以解釋光電效應。

愛因斯坦在蘇黎世工業大學上學期間,其物理教授是韋伯。

愛因斯坦從蘇黎世工業大學畢業後曾向著名的物理學家奧斯特瓦爾德求職。

27歲那年,是愛因斯坦的豐收年,他做出了光量子說、狹義相對論、E = mc2

邁克耳孫實驗結果與當時天文學的光行差現象相矛盾。

光速不變原理是指真空中的光速和觀測者相對於光源的運動速度無關。

光速不變原理必然導致“同時”這個概念是相對的。

A、B是兩個以速度v做相對運動的慣性係,雙方的觀察者都認為自己所處的慣性係是靜止的,對方的慣性係是運動的。在這種情況下,雙方都認為對方的鐘會變慢,雙方觀點都對。

一列火車以速度v = 0.9c(光速c的0.9倍)相對於地麵行駛,火車頂上有一個人,沿火車運動的方向飛奔,相對於火車的速度u0也是0.9c,那麼這個人相對於地麵的速度u不會超過光速。

物體運動時的質量比靜止時增大。

相對論的四維時空是偽歐幾裡得時空。

雙胞胎兄弟中的B乘宇宙飛船到外星係去旅行,他的兄弟A留在地球上。雙生子佯謬告訴我們,當B回來時會發現自己比同胞兄弟年輕了。

相對論建立在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的基礎之上。相對論與牛頓經典物理學的分水嶺是光速不變原理,不是相對性原理。

相對論的發現隻有一個人,是愛因斯坦。

居裡夫人用釙來命名自己發現的元素,是為了紀念自己的祖國

在平直空間中,過直線外一點能引一條平行線,且隻能引一條。在負曲率空間中,過“直線”外一點可以引無窮多條“平行線”。在正曲率空間中過“直線”外一點,一條“平行線”也引不出來。

廣義相對論認為,萬有引力不是一般的力,而是一種幾何效應,是時空彎曲的表現。

廣義相對論認為,行星繞日的運動,是沒有受到外力的慣性運動,其運動軌跡是測地線(即彎曲時空中的“直線”)

水星沒有空氣,也沒有水,表麵布滿環形山,與月球表麵很相似。

木星是流體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氫,還有少量的氦。大氣下是液態氫的海洋,深約6萬公裡。木星上存在了幾百年的“大紅斑”是含磷的大旋風。

木星和土星都有幾十顆衛星,其中一些大的衛星(如木衛二,木衛三,土衛六等)上很可能有生命。

時間的兩個基本性質是測度性和流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