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世界未拋棄中國,是因為不可以拋棄中國;中國也未曾被世界遺忘,恰是因為世界不敢遺忘中國——隻有無可取代,方可屹立永在。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多的燈塔工廠,最發達的互聯網經濟,最完善健全的物流運輸體係——享受過這些便利之後,任何來了中國發展的公司都邁不開離開中國的步伐。讓外資企業和外來資本從“頭回客”變成“回頭客”,來了中國便離不開中國,若是中國沒有任何能力和優勢,這樣的局麵無法出現。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始終不得長久。無立身之本,何以立足。
中國是世界上擁有最多燈塔工廠的國家。而燈塔工廠又被譽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指路明燈。燈塔工廠是工業4.0技術應用的最佳實踐工廠,代表著全球智能製造的最高水平。截至2023年1月,全球“燈塔工廠”數量達到132家,中國的“燈塔工廠”增至50家,持續排名全球第一。疫情後政府建設新基建推動數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進一步加快產業互聯網的建設。除此之外,為了進一步推動經濟改革,培育新時代人才,2023年初,教育部發文揭開大學專業改革的序幕。3年調整20%,超過13000個專業,力度超前。目標是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其中特彆指出要進一步提高基礎學科特彆是理科和基礎醫科本科專業點占比。服務國家發展,突出優勢特色,強化協同聯動。力圖解決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和就業市場上出現的學曆倒掛,學曆貶值的問題,為未來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蓄力。
利用人口優勢及自身優勢實現動態升級,持續提升勞動力素質,改善資本豐裕度,加之政府進一步改善的土地規劃,土地高效利用和覺得再配置空間,快速釋放數據要素潛能,提高中國經濟增速,並在全球範圍內保持比較快的增長水平。行穩致遠,進而有為,為人民服務,提升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目標。
中國經濟增長,需是高水平開放擴大、貿易結構優化的增長,是結構改善、動能優化的增長,是就業擴大、民生改善的增長,是創新驅動、發展方式轉變的增長,是糧食、能源安全得到鞏固的增長。內安外穩是我們最終的追求。隻有我們強大自身,才有挺直腰杆說話的底氣。中國經濟在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行穩漸遠,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進而有為。勞動人民勤勞發家,踏實致富,國富而民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