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菌毒並治:使用敏感抗菌西藥抑殺病原,同時配合使用清熱解毒中藥,拮抗解除病原毒素的致病作用從不同作用環節的藥物效果,共同達到治愈嚴重感染中毒疾病的目的。
3.動物模型:指用人為的方法,使動物在一定的損傷因子作用下,造成動物組織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損害出現類似於人類病態下的功能代謝形態結構方麵的變化,通過這種手段觀察人類特定病理狀態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的規律,為研究疾病的預防治療提供實驗依據。
4.病、證、藥結合研究方法: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現代科技手段,開展以提高臨床治療為目的,以病的研究為基礎,證的研究為關鍵,藥的研究為重點,以病帶證,以證帶藥,使病證藥的研究組成有機結合相互滲透相互促進。
5.黑箱方法:不打開黑箱係統,通過對其外部行為的觀察分析,探索係統內部結構與功能,並實施係統的控製。
6.中西醫結合臨床的“分階段結合法”:針對疾病過程具有階段性的特征,在由各階段病證發展的主要矛盾,分析中西方法在不同階段治療上的實際效果是以中西醫藥配合的療效優勢靈活運用中西醫方法,彼此有機結合,以取得最佳的治療效果。
7.中藥歸經實質:中藥進入人體後,有選擇性的主要作用於某一個或若乾個臟腑或經絡係統,是中藥作用的定位概念。
8.數學模型:用數學語言(經符號化、計算機化的形式化語言)對原型某些主要因素受及其相關關係進行定量描述,並建立關係式。
9.多學科研究方法:就是運用現代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對中醫學和中西醫結合開展多學科、多領域、多層次深入研究。
10.中西醫結合臨床的“綜合診治法” :據臨證實際需要,采用中西醫結合診治,針藥並用,內外兼施,綜合治療某些疑、難、重症。
11.多因素造模:以中醫整體觀念為指導,用兩種以上能反映中醫病證特征的造模因素來複製動物模型。
12.係統研究方法:就是將研究對象作為一個有著整體聯係的係統,著重從係統的整體與結構要素,要素與要素,係統與環境之間相互關係中綜合考察並作出處理的研究方法。
13.生理性腎虛:老年性腎虛(腎陽虛主要發病環節在下丘腦,或更高中樞)。
14.中西醫結合研究的戰略性原則:中西醫結合事業的發展,人才建設是關鍵和基礎,學科建設是龍頭,應樹立人才建設與學科建設同步規劃,相互促進的戰略性原則。
15、微循環研究方法:通過對微循環變化的研究,探討中醫血瘀的本質,協助中醫辯證分型和舌診研究,並作為重要治療效果的觀察指標,常用方法有形態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等,目前多采用直接生理學方法和間接生理學方法。
16.飲食造模:人為地通過對動物控製飲食上的改變為進行的造模。
17:急瘀證:在一定條件下,疾病機體、心臟、血管、血液組織發生組織形態、生理生化、生物物理的病理改變,使血液流動緩慢或停滯,或血液溢出血管外形成瘀積,血液由均衡的動態變成靜態。
18.組織培養研究方法:指離體器官、組織、細胞,在體外人為控製條件下繼續生長繁殖傳代維持其生理功能的方法,從而可用以研究其生長、發育等生命過程,以及在生理病理狀態下的變化的各種因素的影響。
19.“證”的整體性:是疾病過程的“整體功能的定型反應式”,包含機體與自然界的統一性,也包含機體內在各臟腑器官性相互病變的統一性。
20.微觀辨證指標的恒定性:指不論在何種情況下,有某些恒定的客觀指標的變化。
21.造模因素:根據研究目的,人為施加於模型動物身上的類似於某種致病因子的損傷因素。
22.經絡現象:在經脈循行的線路上出現感覺傳導和異常,或沿經絡循行部位出現的特征性生理病理現象,是經絡本質在某些生理病理條件下的客觀反映的一種形式。
23.高原血瘀證:由於缺氧造成紅細胞生成素增加,引起血液粘滯度增高而形成血瘀的一種證型。 24.衷中原則:堅持中醫學基本特點:整體觀念、辯證論治。
25.病理學研究方法:主要是采取病理學和病理生理學客觀方法,研究中醫病證的病理基礎的致病原理。
26.藥物造模:由人工給藥,通過藥物的藥理、毒理作用造模,劑量可按千克體重或體表麵積計算並結合經驗摸索。
27.腦竅瘀阻:腦血管栓塞、梗阻和缺血性變化。
28.經絡研究基本思路:經絡研究的核心問題是經絡循行路線的客觀檢測和經絡實質的探討,這些研究一般都是沿著下述思路進行:從經絡現象入手通過感傳現象調查證實經絡存在的客觀性,然後對客觀存在的感傳現象進行定位定性定量的客觀化研究,進而用現代的感覺生理學方法研究與解釋感傳現象,為解釋經絡實質提供依據。
29.證的定型性:是指機體在病變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具有其形態學和物質基礎的整體功能性定型反應形式。
30.“證”的臨界標準:臨床上所見病證不可能每個病都十分典型,也不可能各項臨床表現齊備,有的甚至無症可辨,為此可把每種證的診斷設一個臨界標準,患者雖未具備該病證的所有表現,但隻要符合臨界標準的基本條件,就可做出該證的診斷。
31.四診客觀化研究:采用現代科學與西方醫學的新技術,中西醫結合地從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搜集的信息,力求全麵係統客觀真實反映人體疾病。 32.急性虛證:突然發生的病勢危急的虛症。
33.協同性原則:指在中西結合研究與實踐中要堅持多學科研究的原則,即要圍繞研究目標,運用現代自然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開展多學科多層麵多途徑的協作研究。
34.血液流變學研究方法:血液流變學是研究血液在血管係統內流動變化規律的一門學科,包括臨床血液流變學和血液微觀流變學。
35、物理造模:暴力打擊,持續震蕩,剪尾放血,煙熏,環境模擬。
36.第三平衡係統:循經穴位可能通過植物神經與內臟聯係,稱為第三平衡係統。
37.證的時相性:又稱動態性,是指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作為病變定型反應形式的證,隨著病情的進退,時刻都在發生變化,即有一種證變化為另一種證。
38.微觀辨證指標的相隨性:證的好轉或惡化一定伴隨客觀指標的相應變化。
39.隱潛性證:臨床無症可辨,通過現代醫學檢測指標診斷證型。
40.小兒感染後脾虛綜合征:指小兒在一次或多次急性或亞急性感染後不久產生的與脾虛證相似或以脾虛證表現為主症的綜合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