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鄧紫光稱自己太後,羊素兒連聲製止,當初突圍時,自己便已被太傅與丞相貶為信安夫人,不可以天家家眷自居,更不可泄露身份。
見孩子瘦弱,怕是孩子被餓的,鄧紫光正好帶著有胡食牛肉鬆,便留下讓媞姐兒晚上多補充些,媞姐兒看向母親,始安夫人向女兒點頭,媞姐兒接過來便啃。
鄧紫光看著孩子餓的,不由心理難過。始安夫人提醒女兒要講禮數。媞姐兒抬頭說謝謝鄧家哥哥。鄧紫光強忍淚水,故作歡顏地說要叫叔叔。孩子沒理他,隻是低頭吃啃肉鬆。
陽朔縣令帶連夜過來找到鄧紫光,讓鄧紫光在原地等待數日,廣西宣撫司派船來接鄧紫光等人入城。
隻因摧鋒所過之處,造成影響較大,用船從水路進城,避免引起騷動。原來,鄧紫光陸續收容了包括摧鋒在內的失散人員近千,宣撫司隻許二百人乘船由陽朔入靜江,其餘人由義寧縣往桑江堡安置。
乘著船尚未到興坪,鄧紫光與夫人商量,夫人隨隊伍先進深山,有粟部接應。山中仡伶敬鬼神,有廟觀,夫人棲身其中有山民奉貢。
夫人道我與媞姐兒能養活自己。鄧紫光道山中無商貿,地力薄,單產少,聚眾方可成活。我己令粟部負責夫人衣食住行。
鄧紫光交給李公公千緡銅錢,叮囑道山中物價低,月支五百文可活一家,不能讓人饑寒了,修茸廟觀時注意風雨侵漏,我可能一時半夥回不去,這千緡作八年開支……
夫人聽到邊,不由眼含淚水。那媞姐兒過來,將鄧紫光的衣衫扯扯,墊起腳尖。鄧紫光連忙彎腰,聽得媞姐兒說:騎馬那會兒我就知道,你將來要娶我。我跟娘說了,六年後,我十四歲了,你記得要向我娘提親。
鄧紫光一愣,看向夫人,夫人美目食淚。鄧紫光連忙對夫人說我最多二年會回來,姐兒放心,我一定照顧好你們。姐兒你不光要照顧好自己,還有你母親哦。一定會好好的。
媞姐兒點點頭,伸出小拇指要與鄧紫光拉勾。見她認真樣,鄧紫光心想這孩子極認真,會不會就是官家的家風呀?
船來了,鄧紫光精心選擇了二百名軍姿好的軍士登船。信安夫人與其他人隨隊去桑江驛。
與夫人告彆,鄧紫光對李公公叮囑照看好夫人和小姐。
南門月城萬人敵上,史格見摧鋒在漓山碼頭下船,井然有序列隊來到青帶橋頭,並沒有過橋。而是鴉雀無聲地等待。
圍觀者越來越多,粟漢堯從碼頭過來,穿過人牆見鄧紫光,便排開人群來見。鄧紫光立即向粟漢堯告罪,自己沒能保護好粟娥,粟娥在廉州傷、病而亡。粟漢堯道將軍回來了就好,回來了就好。酒場釀酒了,酒店開了。鄧紫光依然說對不起,我沒保護好粟娥。
瑤池過來問見到黃順時嗎?鄧紫光說聽聞崔斌說他在澹州。鄧紫光沒敢說黃順時已經在澹州戰死。
史格的隨從官員在城上看了看一會,城外摧鋒絲紋不動。隨從感歎又擔心地說:這依然是一隻能戰鬥的部隊,大帥不可不防。
史格笑:你看是誰帶這隻兵,如果是馬塈站在對麵,我或許要仔細考慮,因為他隻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宋朝君臣。如今對麵是一個能寫出《蘇遮幕.登逍遙樓》的少年郎。他心目中有 “從未相離,百粵共始安” 的古今天下,還有七星聚堯山的未來。此人惜命也好,有安天下之誌也好,就是不會選擇向死而生。你看他打那幾仗,都是奇正相用,精打細算,可知此人極為現實。
隨從說他再厲害也不是大帥的對手,不夠大帥炒起一夾夾(意指小菜一碟,不夠一筷子)。
從月城到甕城,城門依次打開,史格降階而出,單手托出一木盤,在十步外站定:來者何人?
鄧紫光:敗軍之將,宋摧鋒軍總製鄧紫光,不敢有勞宣撫使大人親迎。
史格大笑:沒想與自己大小十餘戰的對手居然是個少年,老天眷顧晚生後輩。
鄧紫光:宣撫老大人大小百餘戰,戰無不克,晚生隻打了六戰,豈敢稱大人對手?
史格:公子文武全才,非草莽英雄也,若是早遇公子,與公子一同順天道,撫萬民,鎮撫一方,定是件快意人生之事。
鄧紫光:宣撫仁義,上馬平天下,下馬撫黎民,彪炳千秋。
史格:鄧公子是個帶兵的將帥之材,我有一件禮物給你,你看。
掀開掩蓋的紅布,鄧紫光給到了一抹熟悉的顏色,隻是它已過於陳舊,讓鄧紫光有些未敢確定。待看到稍許一點紋飾特征,他立即高呼:摧鋒何在?
這正是麥細與嬰上的旗幟。
眾人齊聲:我在。
鄧紫光:摧鋒何在!
眾人齊聲:我在。
連續三次,一聲高過一聲。
史格本想將從黃順時手中繳獲的軍旗還給鄧紫光,試一試這隻敗軍有多少銳氣。沒想這二百人的隊伍依然有一往無前的血性。
鄧紫光趨步近前,單膝跪下接過木盤,向史格麵請:大帥,自今日起摧鋒軍不在,所有摧鋒軍將士歸農而去,紫光有個不情之請,部分老卒無法獨立生存,然紫光與他們情比血濃,許我留二百部曲,以此旗為號。紫光承諾絕不使其為害一方,禍害百姓。
史格:公子所慮也是我所思,我還怕你進山後被虎豹呑沒,被俚獠所滅,折費了丞相放你入山中的本意。二百部曲準了。
鄧紫光謝過史格,回身對眾將士:紫光自今日起,與各位還是摧鋒部隊,你們將與我一同歸農於民,不日前往邊遠深山。我鄧紫光在此承諾,絕不負跟隨我的兄弟,一定使大家衣食足,養親老、幼而學,父母官大人在此見證,十年內如若做不到,眾可分食鄧紫光。
二百摧鋒被引戍軍營內,史格說這就是你的軍營了,以後入衛你就到這裡駐紮。
吃飯在小校場,那裡已支起了十來口大鍋。四周掃街張燈,氣氛哄托十分到位。
鄧紫光沒想自己能保留二個百人隊,甚至保留了編製。總感覺是否太順利。隻有聯係到史格一貫態度才能看請,史格僅用一幅舊旗就收下了一路人馬。至於如何驅使,且聽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