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下麵內容十分無趣,內容是關於西南各地人類學的分享,母語非西南官話的讀者看著更沒多少意思。建議跳過。
南宋經略安撫使範成大《桂海虞衡誌》說西南“諸蕃地與牂牁接,以射獵仇殺為事”,民風彪悍,朝廷多以招撫政策安置,給錢給編製,戰爭時征召。所以西南各蕃多以官話、平話、軍話為交流工具。比如:桂林話中有“打牙祭”這個詞保留。
牙祭本是《禮記》所記的軍中祭禮,每次祭祀後都會將祭品分享給眾軍士,因牙祭後有改善夥食,牙祭也就成了比發餉更喜慶的事。軍士們主動外出改善夥食,也就叫打秋風。因為秋天才能狩獵,狩獵也叫打獵,於是把打秋風的打字借過來,牙祭就成為打牙祭。
古代每十個人一口鍋吃肉,有些單位不一定按整數成隊,就需要各自結成十人一組,也就搭夥。
一年最後一次牙祭,也就叫這尾牙。尾牙這個活動因破四舊本已消失,改開後灣灣回來辦企業,將尾牙活動帶回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十人席地而座圍在大鍋邊,有的蹬在地上,有的搬塊石頭來坐著,這十個人自稱wuη4(吾),稱隔壁一席你們為ning4(令η),稱那邊一席他們為tang1(湯)。這是因為古漢語中鮮有複合詞。象“我們”這樣的雙音詞就是wuη4(吾)。
這些話保留在官話、軍話之中,也是宋代官話在今天西南官話中的遺存。
曆史什麼沒有西南官話這個東東,是民國時為了抬高某地語言,將官話降格為地方方言,改名為西南官話。官話是南宋時產生,它本就是宋代禮部韻,由官家推廣。官家專指宋代皇帝。
元朝時已發現南方人與北方人語言差
異蠻大,影響到南北交流。比如元代為推行禮樂,要求每縣必須有樂戶若乾,樂戶們演奏廟堂禮樂之餘,也會唱戲謀生。戲劇在遼金時代已非常發達,到元代,南方得益經濟文化的厚勢,南戲得以迅速發展。南方人發現,唱戲時必須用北方腔才合音韻。這種影響延續到明朝。我下麵引用的資料各位不感興趣,建議跳過:“周德清也將元代戲劇追溯至金,他說:“凡作樂府,切記有傷於音律。如女真‘風流體’等樂章,皆以女真人音聲歌之。雖字有差訛,不傷音律,不為害也” 。”
到清朝,昆曲北上,京劇用昆腔念白。由此完成了南戲對北戲的反哺。
再舉幾個西南官話中保留的宋代文化痕跡的證據:
北宋朱輔著《溪蠻從笑》中記載“孔為窟籠[窿]”,在古漢語中,隻用一個字來說洞眼,孔。在如今在荊湖桂等地的官話方中保留這個窟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