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點板路 對人類學感興趣者請入(2 / 2)

桂林話中有扒爛船一辭,這就牽出一個辭:爬船。剛才過端午節,南方各地都組織了劃龍舟,北宋《溪蠻從笑》中說:蠻鄉最重《重午》,不論生熟界,出觀競渡,三日而歸,既望複出……吊屈原,正楚俗也。名“爬船”。

桂林話吃米粉叫嗦米粉,這也是宋代官話。南宋初年的《東京夢華錄》中叫米粉為“索粉”,本意指米粉的形狀如繩,今廣西桂、柳地區不再是以米粉的形狀為名,而用享用時的動作與聲音,顯得有聲有色。民國時白先勇回憶童年時的米粉《花橋榮記》也有這個描寫。

《宋史.趙師旦》罵侵犯南寧的寇賊為“餓獠”,這個詞保留在桂林官話中,指沒有禮數吃相難看者。

宋代治理西南有極大的飛躍,通過發展經濟,使得官府與民族間的互動十分活躍。在《宋史.食貨誌》,圩這個字宋代發明出來。來自於官府組織流民及歸農軍在江河源頭與支流(其實指邊遠地區)築壩攔水,形成新的灌區,以利墾荒開田畝。又在無法自灌的台地上平整場地為居住和交易場所,名為“圩”。圩的產生,記錄了人類的二項重大文明活動:一是以社會化組織修水利發展生產,二是搭建公共社會活動場所。今在官話區邊緣依然有“趕圩”這一經濟活動。桂林柘木圩、賀州麥嶺圩日都是三天一圩。圩日這天早上會十分熱鬨,過了中午後就開始冷清,下午就沒人了。所以遠一些的人需要抓緊時間才能趕上繁忙的交易時刻。這就是趕圩的來由。

廣西人通過歌聲把趕圩唱到了聯合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趕圩歸來阿哩哩》定為亞太地區音樂教材。

三十年前我去南寧,五十班上同學來自廣西各縣市,全班同學均可用官話、平話交流。如今我在微信群中問你們那有圩沒?回答有。但如果我問工作群裡的同事,同事來自全國各地,黃河以北的同事說沒得圩這個東西的。

圩的另種形式叫交易場,見於宋人周去非的《嶺外代答》。

一年一次開場的交易場是什麼時候變成會期的,我還沒查到。沒見過會期這個場景的人可以去看看電影《五朵金花》,故事背景就是雲南大理三月三會期。

三月三被廣西人搶注為節日,加定語壯族,算是民族構建吧。但三月三本來麵目是會期,會期的時間也並不特定為三月三。比如龍勝泗水鄉的會期是四月八,平鄧鄉會期是六月六。會期開場會一整天,內容除了交易,青年人找個遠方的人做心上人,甚至直接拐回家了。當然,少不了有城民會借此誘騙山裡人出山,在宋人的筆記這個叫捲伴。

會期上少不了也有官府發布訓令、推廣新農具和良種。

說個讓人不開心的事。日本天皇加冕禮叫大嘗祭。出自《劄記》天子四祭,其中秋祭為嘗祭。最早記錄見於《左傳》。

嘗祭是豐收節,其內容是新穀呈獻給天子,天子嘗新。所以,在民間嘗祭也名嘗新節。多個民族至今保留著這個節日及其節日名稱。我來自過嘗新節的人群。

好了,囉嗦多了,有興趣的人可以私下交流,誰有興趣探討:四億人口使用的西南官話不是什麼北方方言,也不是明朝定型並推廣的,它是妥妥的宋代官話。它保留了中國人千年前的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痕跡,彆丟了後才與人說:你有什麼權利申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