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書同文”這場文化改革、以及李斯這個改革操刀人之前,咱們先來動動腦筋,思考一個問題:漢人,是一個血統概念嗎?漢族,有沒有如歐洲人一般,有評判其人種是否純潔的血統標準?】
仙跡中,那位老者轉過身來,麵含微笑,慈祥地望著座下那幾個約摸十二三歲的孩童,如此問道。
秦始皇及所有的臣子都愣了一愣:漢人?漢族?
漢……是何意啊?六國中並沒有“漢國”啊!而且現在在大秦的疆域中,隻剩一個弱小聽話的衛國,秦衛世代交好,商鞅、呂不韋等朝臣都出自衛國,因此秦始皇秋風掃落葉把其他六國都滅了,唯獨留下衛國,哪有什麼漢呢?
而漢朝曆代君王的時空,君臣皆大喜過望!劉邦騰地起身叉腰哈哈大笑,回望著呂雉,眼眸閃爍著帝王的俾睨矜傲:“是我大漢的漢!兩千餘年後,世人仍以漢人自稱!”
呂雉這時也露出笑意:“恭賀陛下。”
仙跡中的孩子們卻露出懵懂四顧的臉,其中一個孩子回答:“林爺爺,我們不知道。”
另一個孩子說:“爺爺,應該是有的,不然怎麼區分我們跟其他少數民族的區彆呢?”
於是老者便繼續循循善誘道:
【答案是沒有的。孩子,你是漢族,是因為你的父母、祖宗都認同自己是漢人,卻不是因你的基因血統是漢人。這世上恐怕早已沒有純粹的漢人,咱們大家啊,其實都是混血兒呢。大家要知道,哪怕追溯到漢朝時期,那個時候是我們漢族概念形成的初期,也從不強調漢人的血統。在漢朝遼闊的疆域裡,北有蒙古人種、東南有馬來人種、西域有高加索人種,但他們都認同自己為漢人。我們漢人成為了一個多民族認同的文化概念,隻要你說漢話、習漢字,受漢文化傳承,我們便認同你是個漢人[注2],為何會如此呢?原因就得追溯到秦朝,公元前221年,剛剛完成統一的秦始皇陛下命令李斯執行了一場統一全國的文字運動,咱們在曆史課本裡稱之“書同文”。】
“漢朝?”嬴政眯了眯眼,在大秦統一六國之前,春秋戰國時也沒有任何一個諸侯國叫漢國,那麼這一定是個新生的、在大秦滅亡之後才出現的王朝。而後世人也是因為有了“漢朝”才開始自稱漢人……漢朝離後人一定很遙遠,但離大秦一定不遠!
會是這個王朝顛覆了我大秦的江山嗎?
嬴政敏銳無比,心中已有推測。除此之外,他還注意到一個時間:“公元前221年?何為公元前?”除了仙跡,無人能為他解答這個問題,因此他隻是默默記在心裡,隻盼仙跡能事無巨細、透露出更多大秦之事。
他不禁在心中暗暗起誓,秦朝絕不會再二世而亡!
隨後又想起仙跡變幻之前,那飄浮滾動的文字寫著:“秦始皇不就想要一顆長生不老藥,為什麼不給他?”,對呀,為何不給他一顆?嬴政內心中湧動著難以抑製的渴望,他真的需要,他還有好多未竟之事……
【大家都知道歐洲各國有許多不同的語言,有英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等等,但這些語言最早都能追溯到拉丁文,它們同源同根,預示著歐洲國家曾經也是一個統一的大國,最後卻分裂成十幾個小國,就好似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而在秦始皇執行“書同文”之前,我們的文字也在經曆這種分裂。文字是一個國家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任由文字分裂,最後會導致什麼後果呢?現成的例子便是今日的歐洲。】
明清前的時空都聽得稀裡糊塗,歐洲是什麼洲?又在何處?而已經派鄭和下西洋的永樂皇帝倒是能聽懂一點,不禁陷入了沉思——大臣們多次上疏反對再次開海下西洋,連太子朱高熾也諫言下西洋勞民傷財,國庫難以支撐。他原本已經動搖猶豫,如今卻又重新堅定了起來。
聽起來後世與歐洲聯係緊密,似乎連那些外夷紅毛的曆史淵源也知曉,為何會如此?連私塾先生都對夷人之事如數家珍,想來後世朝廷早已與外邦連通貿易,如此便說得通了,這開海定有益於家國的巨利,否則後世朝廷怎會傾力而為?
如今已是永樂二十年。朱棣獨自坐在大殿裡沉思,年老的他已經失去了妻子徐皇後,雖兒孫滿堂,他卻沒有召見他們一同觀看仙跡。
他反倒遣退了所有宮人,孤獨、倔強地望著那閃爍著光芒的天上巨眼。
無人理解他、世人詆毀他,甚至江南還有些文人在暗中懷念建文帝,卻不知後世又是如何看待他的呢?
上天認為他做得好嗎?他能看見這仙跡,卻不知九泉下老爹老娘能看見嗎?大哥能看見嗎?他們……可會怪罪他謀朝篡位、不孝不敬?
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年老的康熙木然地躺在暖炕上,他剛剛將寄予厚望、悉心培養了近四十年的太子胤礽再次廢黜,如今正囚禁在鹹安宮。他自己也因此心神俱裂、病倒在榻,今日甚至不能起身視朝,如今聽到仙跡說歐洲,康熙便命李德全去藏書閣將世界輿圖取了出來,輕輕點在西方那破碎的大陸上,喃喃道:“分裂……”
曾經大清也麵臨著這樣的困境,滿漢之間衝突尖銳,始終無法融合一體,江南漢人沒有完全歸心,當初他也是考慮到這一點,又滿懷對赫舍裡氏的懷念,將才滿周歲的胤礽立為太子,又刻意讓太子接觸漢臣,希望能借太子這“嫡長宗法製”的正統招牌籠絡漢人,雖立竿見影,但這終究不是長久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