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唯有張居正3 Happy For……(1 / 2)

看完視頻,林菱還不忘解釋了一句“明攝宗”這詞的由來,順帶給張居正辟謠:

【正如剛剛那個視頻裡所言,不論古今,厲行改_革總是要得罪很多人的。商鞅、王安石也是如此。張居正的改_革利於百姓、利於家國,卻一口氣將當時的文人集團、皇族宗室、地方藩王、地主鄉紳全都得罪了個乾淨,基本可以說是一網打儘!就連萬曆想斂財建造宮殿都被他否決。這導致所有階級都瘋狂抹黑他,才會有這句僭越藐視皇權的“吾非相,乃攝也”出現。

寫出這句話的人,不過也是被“動了蛋糕的人”想用肮臟手段置他於死地罷了。

其實他根本沒說過這話,張居正何等聰明的人,身為大明朝最有成就的神童,二十三歲剛入翰林院就能在數次黨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夏言與嚴嵩爭首輔時,張居正和嚴嵩頗為和睦,嚴嵩和徐階爭首輔時,他備受徐階賞識;徐階和高拱爭首輔時,兩個人他關係都不差。就連萬曆身邊侍奉了二十年的大伴馮保,也與他關係融洽,還成為了他的政治盟友。由此可見他可不是那等沒情商又沒骨頭的酸腐文人,也不是那種嘴沒個把門的狂徒。

事實上,權利隻是張居正實現“濟世救民、治國平天下”之理想的工具。他根本就不在乎自己是“相”還是“攝”。

隻有爬到臣子的頂峰,他才能實現“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理想抱負,他從始至終都沒有變,從當年李士翱為他改名“居正”的那一日起,他就沒有一刻忘卻過自己的理想。

他是權臣嗎?是啊!但我覺得他更像個無畏的理想主義者。

順帶插播一句,他甚至還瞧不上當時最流行的程朱理學,覺得他們那群文人不切實際還頑固不化,非常嫌棄。咱們張先生的思想真的非常超前,不是當時的人可以理解的。

他最難得的地方就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務實能乾還堅守理想!執政後更是一個人扛起整個國家大政,可就算秉政多年,他在奏疏中一直自稱“仆”。這樣的人怎麼會說這種話?“吾乃攝也”這話實際出處是《萬曆野獲編·卷九》,作者沈德符與王世貞都是對張居正不滿的人,這本書也是寫於萬曆要清算張居正的時候。野史+媚上,你們就明白這句話的可信度有多低了。

順帶提一下老是躲在角落裡陰暗爬行的王世貞。他與張居正是同榜進士,也算有點文才,但他可能一直暗搓搓地妒忌張居正的才能,在萬曆朝就天天編段子造謠詆毀張居正的私生活,一會兒說人家好-色納了八個美妾,一會兒說他收受賄賂,寫了個《嘉靖以來首輔傳》字裡行間對張居正那個酸呐,嫉妒都快衝破紙麵了,那個“父親去世後,張居正在歸葬途中乘坐三十二台大轎”的謠言也是他編的。

張居正死後,因萬曆對他發起清算,牆倒眾人推,那些改-革反對派抓不到他太多把柄,於是隻能用這些牽強附會、捕風捉影之事來落實對他的清算,於是說張居正攝政、坐“逆天”轎子的事就被幾度繪聲繪色地宣傳下成了“信史”,實際上,不論是《明神宗實錄》還是《明史》等正史都沒有這些記載。且在張居正在世時,那些反對派彈劾攻訐他的人就不少了,有罵他擅權專-政的,卻從沒有人拿轎子說事,何以死後卻冒出來個轎子?

那時候,隻要倒張就是正義,就容易受萬曆提拔,所以那些文人無中生有地構陷張居正謀逆篡位、掘人墳墓的,種種惡毒罪名,就連造謠水軍之一的沈德符都覺得他們編得太離譜了,難得寫下公正之言:“如楊禦史四知者,追論其(指張居正)貪,謂銀火盆三百架,諸公子打碎玉碗、玉杯數百隻,此孰從而見之?又謂歸葬沿途,五步鑿一井,十步蓋一廬,則又理外之談矣!”

後來就有曾隨同張居正回老家葬父的親曆者出來說話:“曾親見江陵公過真定,所乘絹轎無異恒製,但轎旁二童子執拂步隨耳。無步輿之說也。”證實張居正坐的是最普通的絹布轎子,隻有兩個仆從跟隨字旁,這樣的規格可能比一般地方官員出行都還要儉樸吧?如果他真是個竊國的貪官汙吏,聽聞他因勞累而病逝的消息就不會有老百姓哭:“武夫健卒,田峻紅女,聞有垂涕者。”

可惜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時至今日都還有人拿張居正各種謠言出來說他私德有虧。就像林徽因這樣一個偉大的女性建築師成天被冰心造黃謠一樣,張居正也慘得很。】

三國,正在外討伐叛軍的諸葛亮,帶著麾下一群不大聽話的武將,不僅要指揮戰局,還要兼顧後勤糧草,戰後回到中軍大帳,諸葛亮強忍身體的不適,聽得張居正之事跡,不由在心中大為感慨:蜀漢的情形又好過多少呢?外有群狼環伺,內有平庸少主,唯獨強過一點的是阿鬥也無大才,但勝在聽話聽勸,也不奢靡無度,比那所謂萬曆帝的品性好過不少。隻盼望若有一日他不幸身故,阿鬥也能得一張居正,我蜀漢無憂矣!

唐朝,李世民遺憾地搖搖頭:“這般看起來,這張居正雖被文人士族所惡,其善政卻被百姓銘記,的確當得起千古之名!朕雖不知曉那明朝究竟是個如何的朝廷,單聽仙跡所言,便知已頹敗到了極點!皇帝無能、內憂外患之下,其還能一人支撐苦苦朝局,又還能將朝堂上下肅清,實屬不易!”

房玄齡與杜如晦對視一眼,兩人都是極為聰明之人,也深諳為官之道,他們不由將自己放在那張居正的處境中去設想,都在心中打了個寒顫——若是他們在那種情形下,他們能做到如此嗎?能堅持心中信念抱負連身家性命也不顧嗎?

宋,趙匡胤本來隻擔憂武將擁兵自重、裂土封王,如今聽了張居正的故事,欽佩歸欽佩,但身為一個從臣子造_反當上皇帝的人,他下意識感到一絲不安:文官聽著也不大可靠,那究竟該如何保趙家江山呢?

明,永樂二十年,已年老的永樂帝作為一個被文人春秋筆法禍害頗深的受害者,不由袖著手冷哼一聲:“那群文人慣會諷議朝政,標榜氣節,裝得一副至誠為公的模樣,其實貪贓枉法起來比哪個奸臣都狠!還有臉罵那張居正擅權,若是叫他們得了機會,隻怕操縱朝政起來也不遑多讓!”

除了照常罵文人,朱棣卻並沒有像趙匡胤一般很在意張居正所謂壓製皇帝、擅權之事,朱棣為君手段強硬,因此隻是冷哼一聲,皇帝若是連臣子都壓製不住,還當什麼皇帝?

那萬曆鱉孫自己沒有統禦天下的手段,幸好遇到的是張居正!

當了皇帝才知道治國理政有多難,平天下又有多難,他征北四次,還未能靖安邊境,而張居正卻不僅能治國還能調兵遣將平天下安定!

不止,張居正甚至還會掙銀子!

朱棣想到自己打仗跟那摳搜兒子要錢的場景,真是心酸不已。

他真盼望有這等輔佐社稷的能臣!

為讓建文帝坐穩皇位,他那偏心的老爹把開國功臣、能臣武將全殺了個乾淨,靖難之役又打沒了朱棣自己麾下得力的武將,後來連道衍和尚也走了,朱棣吃夠了沒有能臣乾吏的苦,恨不得穿過仙跡的另一頭,一把將萬曆朝的張居正薅過來給自己乾活!

他心中檸檬樹生根發芽:那萬曆真是好命,仙跡說了大明兩百多年國祚,隻出了一個救世之相啊!若是遇到個隻知道弄權不懂治國的王-八……

隨即他又在心底打鼓:那女子說,他的子孫傳到朱翊鈞這輩,得張居正力挽狂瀾,為大明續命七十六年。那推論下去,豈非朱翊鈞後不過一兩代人,大明就亡了?

大明怎能亡!永樂帝心下不愉,下旨:“將太子與太孫都叫來。”

打不著那曾曾曾曾……孫子,他還不能教訓教訓這鱉孫的祖宗們了?

等候期間,他想到那些文人攻訐張居正的話,愈想愈氣,忍不住給那後人女子留言,誰知,他剛發送出去,正巧同一時間也有人評論,於是就見兩條評論緊緊挨在一起:

【Happy Forever Big King:文人誤國!】

【棣子,開門,是爹地:文人不可信!】

林菱沒忍住:“噗。”

自己笑了好久,林菱不禁揶揄道:“你們父子倆真可愛。”

永樂二十年,已有些老花眼的永樂帝將仙跡投放在一扇巨大的大黃花梨木屏風上,他捏著放大鏡才能看清楚上頭小小的評論字跡,也無法抵消他心底冒出來的一絲心虛。

那個是他爹吧?

而心虛過後,又是極複雜、酸澀的情緒滿溢胸腔,戎馬一生的馬上皇帝久違地想起了還在父母身邊承歡膝下的日子,他顫抖著皺紋滿布的手,終究還是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