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之變 黃承彥的臉色一瞬間變得……(2 / 2)

“好了……”該笑的鬨的平複的都已過了,黃承彥淡淡開口,平靜不已。

“莫要顧左右而言它了,既已帶來了洛陽的消息,不妨說得清楚明白一些,傷懷不傷懷總歸避不開,避之不談又有何用。”

龐德公撫著手上皎白的紙,搖了搖頭:“你呀······”

先帝諡號漢靈帝,於今年四月突然害病,壽命無多。而太子之位一直懸而未決,朝野不穩。

先帝生前一直屬意幼子劉協即位,但長子劉辯生母為後,何皇後的兄長何進又官拜大將軍——領兵統帥的武官中的最高級彆。

十常侍作為皇帝最信任的宦官,以為除非誅殺大將軍,否則難以保證“皇太子”日後平安——大漢說不清楚死因的幼帝何止一二。

然而何進早就知道皇帝與宦官對他心懷殺意,多加防備,甚至得詔也不肯進宮,於是何大將軍還沒得到誅殺,先帝便先病亡了。

先帝駕崩,長子劉辯繼位,何太後垂簾聽政,何大將軍大權在握總領攝政。

既有這樣的前情,何進上位後便立即起意誅殺宦官,與厭惡宦官左右朝政的司隸校尉袁紹等人一拍即合。

但宦官屬於內臣,大漢內廷外廷,權責分離。若是於宮內任職,法理上,即便是三公也沒有權利決定處置。而有權處理內廷的何太後又正寵信張讓等人,不肯下令。

袁紹便提議召各方猛將與英雄豪傑入京,逼迫太後,朝野大臣具不同意,但何大將軍與袁校尉二人一意孤行。

至於董卓。

涼州董卓因平黃巾之亂,自行招募征兵而手握重軍,靈帝生前曾多次下令令其交兵權於左將軍皇甫嵩,領並州牧。

但董卓不肯放棄兵權,屢次拒絕,也不肯回返涼州,卻屯兵於河東。此間種種行徑,野心已昭然若揭,這也是大臣們不同意發召令的原因。

然而大將軍代理國政,所謂“代行”,代的便是皇帝的職權,所以即便無視群臣的意見眾人也毫無辦法……

董卓接到何進與袁紹的檄文卻大喜,連忙起兵像洛陽進發。十常侍聽聞,決意先下手為強,召何大將軍入宮。

也不知這回何進是否是因自覺掌握天下大權而傲慢大意,竟然不聽勸阻獨自進了皇宮,被十常侍亂刀砍死。

何大將軍屬下見主身死,大怒,揮舞著寶劍殺入宮內,將宦官儘數屠戮,皇宮內外一片血海,被誤認為宦官枉死之人也不計其數。

宦官們於是帶著太後、聖上、陳留王劉協及省內官屬,劫持宮內幾十名官員自天橋閣道逃走,流落民間數日。

“是以,中常侍張讓等人投河自儘,皇帝等人被董卓所獲,此事才算了結。”

“聽聞今上見董卓突然率大軍前來,嚇得哭泣流淚,語無倫次,而陳留王卻行事沉穩對答如流,董卓便起了廢帝的心思,這段時日一直頻頻試探……”

前情後果道完,屋內一時無聲。

這場宮變說荒唐全是荒唐,但說必然也儘是必然。

利益一旦難以平衡,握著它的人又處處顯示出有可乘之機的樣子,不要說豺狼虎豹,便是端方君子,未嘗不想上去分一杯羹。

龐德公不由歎息:“先是由太後、外戚掌握廢立大權代理攝政,後太尉李固亦欲左右新君人選,如今邊郡武將都能行廢立之事了嗎?”

“個中關鍵哪裡在此處,這大漢的天子誰做不是做?治理國家端看誰握兵權,誰定國策,誰掌尚書。可你觀這洛陽離亂,尚有一人有治世平亂之能嗎?”

黃承彥說著諷刺的話,眉目都不動。

龐得公向來為人委婉,說話不肯將話說透,他卻是慣愛戳人肺管子的,便是大漢的肺管子也照戳不誤。

何況,就算真有雄才,便是能平亂,這世可還有沒有救?

“你這小兒,聽的倒是認真,可真能聽懂嗎?”

龐德公見月英一直乖巧端坐又若有所思,便轉而開起小孩兒的玩笑——無果的事點到即止便罷了吧。

黃月英露出困惑的表情,她聽得懂故事,但聽不懂政治,猶豫地說:“聽懂了……一半?”

龐德公笑道:“聽聞是已取了名字,叫什麼?”抬眼溫和地看向黃承彥。

“‘月英’,我家中方術所算,也沒有旁的意思。”

“可開蒙了?”

“正讀著呢。”黃承彥用扇子戳了戳案上卷好的簡牘,龐德公拿起看了一眼,笑道:“倒是你的作風。”

然後偏過頭對黃月英認真地說:“雖世人都學五經,你父親卻偏愛史學,他讀史可不止讀故事看個熱鬨,這前人的智慧和愚蠢都儘在其中,你要用心學,不可輕妄。”

黃月英連忙從蒲草團上下來,按她爹教的規矩,這種語重心長的教誨,她得要慎重地給龐德公行個大禮。

“行了。”

誰知她那位天天數落她的爹先擺了擺手:“我自己學經學史都不過如此,她學得了便跟我學,隻盼不做個糊塗蛋罷了。”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