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油拌麵(二) 熬製蔥油(1 / 2)

未到一個時辰,孟桑取食材的前後經過已經傳遍了食堂每一處角落,所有人聽到後無一不咋舌。

乖乖,這新來的廚娘是要做個啥吃食?想來想去,也沒什麼朝食會用到這麼多蔥和油啊!

不管他人在背後如何議論,孟桑全都置若罔聞,拎著抹布和水桶,帶著阿蘭和柱子一起打掃食堂正中央的回字形灶台。

一旁幫忙的阿蘭和柱子心下惴惴,又感到驚奇。食堂裡的掌勺師傅,哪怕是對待手下人最友善的陳師傅,都不會親自做這些瑣事,大多在一旁嗑瓜子監工。而這位新來的孟師傅不但一起做粗活,竟還做得比他們這些雜役更好更快!

柱子性子耿直活潑,心直口快:“孟師傅,這種粗活我和阿蘭做就好,你可以去一旁先歇著。”

阿蘭心中也好奇,但沒有跟著柱子一般開口,隻垂頭專心做自己手裡的事情。

被問到的孟桑手上不停,輕快道:“今日要做的事情多得很,我們一起不是更快些?”

柱子摸著後腦勺,憨笑兩聲,繼續清理灶膛裡的蛛網,但總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樣。

恰好孟桑轉過頭和他的視線對上,不禁失笑:“你還有什麼想問的?”

被戳破了心思,柱子便也不再扭捏:“孟師傅,你究竟要做什麼吃食?我們都好奇得緊哩!”

默默做事的阿蘭也默默看了過來,豎起耳朵聽孟桑的回答。

如他們這樣的幫工雜役,本身沒有手藝,能不能在後廚挺直腰板,全都看跟著的庖廚師傅有沒有本事。若是跟了手藝一般、不怎麼受監生待見的庖廚,那他們的出頭之日也遙遙無期。

好比前一個濫竽充數的靳廚娘,雖然她已經和上一任監丞被趕出國子監,但阿蘭和柱子仍舊留在食堂。這些天來,他們的日子著實不好過,時常被其他雜役拿來說笑嘲諷。

因此,阿蘭和柱子都比周圍人更為急迫地想要知道,孟桑在國子監食堂做的第一道吃食究竟是什麼?

不求技驚四座,好歹安安穩穩地留下吧!

孟桑被兩人灼灼目光盯著,沉吟片刻,終於恍然大悟:“原來你們是在擔心……嗯,好奇這個?”

“現在就說與你們聽也無妨,但我以為即便是細細說了,你們也沒法感受這道吃食的妙處,安不下心來,所以……”孟桑笑了,掃了一眼剩下的四口大鍋,“不若咱們先把這四口鍋洗了,早些做準備,晚上就能一道吃上了!”

得了她這麼一番話,阿蘭和柱子的心緒稍微平複了些。

看這位孟師傅穩操勝券的模樣,或許她真的是個技藝絕佳、擅長新菜式的庖廚呢?畢竟這也是魏師傅親自考校的人,即便隻是普通的蔥、麵和油,應該……也能做出不一樣的吃食罷?

這麼一想,兩人有了乾勁,乾活的動作都快了許多,和孟桑一起將灶台裡裡外外都收拾乾淨,四口大鍋被擦洗得鋥亮。

做完一切,已到了午時三刻。

他們將香蔥清洗乾淨,種種食材都安置好,然後齊刷刷看向孟桑,等她吩咐。阿蘭還好些,沉穩慣了,但柱子卻已是迫不及待。

他搓手道:“孟師傅,咱們接著要做啥?”

聽見這話,阿蘭徑直想拉著柱子回避。

畢竟庖廚師傅們都很介意自家方子被外人偷學,丟了自個兒看家本領。這位孟師傅瞧著年輕又和氣,若這真是什麼新的吃食方子,定也是不希望被他們偷偷學去的。

孟桑餘光掃見這一幕,笑道:“沒什麼好避開的,你們仔細將要點都記住,日後也好給我騰出工夫做彆的菜肴。”

聞言,阿蘭愣在原地。聽孟師傅話裡的意思,是要將手藝教給她與柱子?

“彆發愣,仔細瞧。”孟桑定聲道。

阿蘭飛快覷了麵色如常的孟桑一眼,抿著唇站到一側,默默記住孟桑接下來的一舉一動。她身邊的柱子麵帶喜色,如同出門撿到銀錢似的,也緊緊盯著。

孟桑定了定神,兩手伸向廚刀與香蔥。

明日的朝食,她準備做的是蔥油拌麵。這道麵食想做好吃,除了要有筋道的麵條,更要看蔥油汁熬得夠不夠香。

能用的底油並非限於素油,像是豬油這類葷油來做,也會有不一樣的滋味。不過孟桑習慣了用素油,且算作是庖廚的個人喜好罷!

因考慮到是做涵蓋二百餘人的吃食,孟桑足足拿了十數斤的香蔥,隻留半斤到明天作點綴用。

取來洗淨後的香蔥,晾乾水分,除去根部,將蔥白與蔥綠切半指長的小段備用。再起鍋,將五壺素油全數倒入,待油變滾熱,即可將加進方才的蔥段小火慢炸,手中長木筷不斷攪拌。

待原本鮮嫩碧綠的蔥,逐漸變為微焦淡褐色,即可撈出。

此時,整個食堂裡都充斥著濃鬱蔥香味,勾得周圍人不停吞咽口津,有的雜役更是不住地往孟桑這處瞟。而像是離得近些的阿蘭與柱子,被香味“熏”到兩眼發直。

香蔥在文師傅他們手上隻是不起眼的輔料,怎能變得如此香味徹骨!

火不停,再倒入醬汁、糖,邊攪拌半熬,沿著鍋邊淋上些許酢來提香去膩,隻需片刻,一鍋蔥油醬汁就成了。取大小合適的盆,倒入蔥油汁後,擱在一邊放涼。

孟桑長舒一口氣,側頭看向阿蘭二人:“可記清楚了?”

柱子雙眼發蒙,“嗯”了半天都沒說出個大概,最終垮下臉,灰心喪氣道:“光聞蔥香味兒,沒記住……”

而阿蘭很是有把握地點了點頭:“大致記住了。”接著一五一十將她曉得的一一道來。

孟桑靜靜聽完,點出阿蘭所述遺漏之處,笑道:“光記得還不夠,真的做出來一碗好蔥油才算學會。今後有機會,你們也試著熬一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