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容易到了傍晚,康熙用了點心,由著梁九功陪著到外邊散散步,我這才得了空,終於可以換了班。眼見著其他幾位禦前侍奉也是匆匆像我們住著的院子走去,我也和裕媜忙跟了去。
我們住的地方是一個小四合院,也算安靜。匆匆吃完了飯,我和裕媜回到屋子裡,我乾坐在炕上,手裡百無聊賴地撥拉著衣角。
見我一臉沒勁的表情,裕媜不禁笑道:“做什麼就這樣無聊了?你可是覺得沒勁了?”
“我自然知道這閱永定河是正事兒,不是出來玩的,姐姐是習慣了,我不是還沒習慣嗎,這要是在宮裡,怎麼著也有些東西可以解解悶,到了外麵,帶的東西不多,自然無聊了。”我攥著手裡的帕子,衝著那上麵的那個圓圓的笑臉做了一個鬼臉。
裕媜走過來,拿了我手裡的帕子一看,笑個不停,“這就是我不在的時候你繡的?”裕媜笑得不停,捂著肚子在我身邊坐下,“你也好意思拿著這個在身邊……”
我笑著推她道:“我怎麼能拿出去呢,也就自己在屋裡看看罷了,就當個笑料罷。”
裕媜抹了抹眼角笑出的眼淚,將那帕子放到一邊道,“你若真的覺著沒勁,我們也出去走走吧,”說著把我從炕上拉下來,“我知道這裡有個小花園。”
我心裡是樂意,可是嘴裡卻是不放心,隻道,“我們能去嗎?”
“你看我像是那些個不懂規矩的人嗎?”裕媜衝我努了努嘴。
“嘿,那我們趕緊走吧。”我樂得忙攥了她的袖子,看來這古代抑鬱的生活是要把我活生生從一個二十五歲的獨立女青年,成功轉型成一個十三四歲的丫頭片子了。
裕媜說的那個小花園離住的地方不遠,也沒有什麼駐兵,安靜得很,花花樹樹的也很清麗。
正是春暖花開,草長鶯飛的時節,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園子也被打點的分外生機勃勃。我半蹲在地上,看著一朵小花上麵停著的蜜蜂正在采著蜜,它胖鼓鼓的身子毛茸茸的,小翅膀不停地扇著,搖的小花也是不停地晃蕩。
“說你自中暑後人變得穩重了,我怎麼沒看出來呢?”身後突然一個年輕的男聲響起,我一慌,忙站起來,回身一看,竟是十三阿哥。
我一愣忙福身道:“奴婢請十三爺安。”
“起吧。”十三阿哥在四周打量著,“你怎麼跑到這兒來了?”
我這時才看見十三阿哥身後不遠處的樹下,裕媜正一臉焦急地看著我,也不好再過來。我暗暗地衝她做了個讓她放心的手勢。
“回十三爺的話,奴婢這時候不用當值,在屋裡有些悶,便出來了。”我如實的說著,按裕媜說的,這裡應該不是什麼不能來的地方。
“嗯,”十三點點頭,突然目光疑惑的看著我,“聽說你失憶了?”
我心裡好笑,這都是老黃曆了,是去年夏天的事情啊,也不好說什麼,隻是本分地答道:“回十三爺,是,在去年夏天。”
“哼,你倒是真像是失憶了,四哥和我說的時候,我還不信呢,現在看來是真的了。”十三隨意地把手搭在旁邊的樹上。
我聽得有些不太明白,但他好像也沒有叫我回話的意思,於是我便默默的站著。
“我說,”十三突然說了話,“你這不說話的時候,還真像變了個人。”頓了頓道,“那你既然忘記了以前,怎麼還戴著四哥送你的發簪啊?”十三突然笑著咧開了嘴。
“啊?”我不由自主地抬起頭望向他,又忙低下頭,這簪子可是自我一來到這個時代就戴在我的頭發上了,“奴……奴婢,奴婢不記得這是誰給的了……”心裡卻翻江倒海起來,以前九阿哥說過,這個喜塔臘清棠曾和四阿哥在一塊兒說話,莫非是真的嗎?可是看四阿哥平日見我那表情,也不覺得是兩個能相互私相授受的人啊?
十三見我半天沒了話,疑道:“你真不記得了?”
“啊?”我無奈得想,這到底算個什麼事啊?“是,奴婢不記得了。”
“我還一直以為你是裝的呢?我還以為你喜歡八哥,所以才裝作失憶,一邊兒還不停地往良妃娘娘那邊跑。”十三摘了一朵花,隨意的玩著。
我腦子一懵,這是怎麼聯想的啊?裝?我也得裝得出來啊,要是真能裝這麼久,我早就去領奧斯卡了。心裡不耐煩起來,隻是低著頭看著地麵上的花瓣兒。
“不過,”十三突然嚴肅了聲音,“怕是四哥也是以為你…..”
“十三弟,你這是乾嘛呢?”突然一個醇厚的男聲從一邊兒傳來,抬頭看去,身穿石青褂子的太子笑著走過來。十三的臉色突然變得有些暗。
我忙福下身請了個安,太子隨意抬了抬手,目光從我身上掃過,隨後又笑道:“十三弟,你可真空閒啊,跟禦前侍奉的宮女聊得這麼開心啊。”
“二哥說笑了,”十三笑著回道,“二哥來尋我,可是皇阿瑪有什麼事嗎?”
“咳,現在也沒什麼事,我不過是找你商量點事兒罷了,你可得空?”太子笑著看著十三。
“商量事兒?那還等什麼?快走吧。”十三忙隨著太子抬步走了,我忙福身送他們,太子卻突然微微回頭,看了我一眼。
正是起了一身地雞皮疙瘩,裕媜跑過來扯我的袖子道:“可沒為難你什麼吧?嚇死我了,後來太子爺來了,我就更不敢過來了。”
我搖搖頭,“沒什麼事兒,”抬頭看了看天色道,“也不早了,我們回去吧。”
回到屋裡,心裡卻還思索著十三說的那些話,當夜很晚才昏昏沉沉地睡去。
庚寅。上遍閱永定河堤。駐蹕郭家務。
辛卯。上閱河堤。自新安登舟。泊屠家口。
壬辰。上閱子牙河。舟泊王慶坨。
癸巳。禦舟泊韓口。
甲午。禦舟泊河西務。
乙未。禦舟泊新河口。
丙申。上回宮。
(注:此類字句均引自《清實錄——康熙朝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