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綿懷(下) 額……原來綿懷……(1 / 2)

還珠同人之畫魂 歆* 3748 字 10個月前

綿憶雖太監到了乾清宮外,便看到幾位大臣耷拉著臉,像是被痛斥的樣子。綿憶向幾人依照禮節打了招呼,也不細問,便由著他們走了。

綿憶心想,有了這些人的反對,那想要說服其他人反對必然容易多了。綿憶撣了撣袍子,特意在門口逗留一會兒,等著乾隆稍稍消了氣才由王喜引著進了殿。

確實不出綿憶所料,乾隆召見他入宮就是為了綿懷的事。乾隆也不肯自己點破,隻是一味地試探:“今日朝上朕提的事你可知大臣們意下如何。”

大臣們的意見不是明擺著了嗎,還用這樣假惺惺問自己麼,綿憶在心裡鄙視著。

綿憶料定乾隆是鐵了心要將綿懷接回京城了,與其到時候被動,倒不如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綿憶說道:“回皇瑪法,綿憶不知其他大臣是何意見,隻是在兵部聽到了不少閒言碎語。”

“哼,他們除了嚼些舌頭根子,還知道什麼。”乾隆一甩袖,麵上又沉鬱了。

綿憶忽然跪地,鄭重磕了個頭道:“皇瑪法接綿懷回京,綿憶身為兄長自然喜不自勝,倒時還可同阿瑪團聚。隻是,今日大臣們有一句話令綿憶實在不得不說與皇瑪法。”

乾隆帶著幾分質問看向綿憶,示意他先說來。

綿憶不緊不慢道:“皇瑪法,綿憶,姑父,姑姑等人皆知綿懷乃阿瑪之子,可畢竟阿瑪消失這麼多年,大臣們驟然聽說阿瑪除綿憶之外還有一子,一時間自然難以接受。更可況阿瑪素來尊崇孝道,阿瑪若在行軍期間得子,朝臣必定認為阿瑪對大清不忠,對皇瑪法不孝。所以,為了阿瑪的名聲,懇請皇瑪法能夠從長計議。”

乾隆氣結而道:“難不成他們認為綿懷是你阿瑪的私生子不成,他可是榮親□□晉所出,榮親王嫡親之子。”

綿憶聽到這句話,恨得攥緊了拳頭。什麼正福晉,什麼嫡親之子,這些年若不是他和自己的額娘一心為榮王府打拚,哪裡還有人會記得曾經風光一時的榮親王。

綿憶平了平氣,又說:“皇瑪法說的這些綿憶自然都理解,綿懷乃阿瑪嫡子亦是不爭的事實。可是將來倘若綿懷得知自己回京是要阿瑪付出名聲來換取,他因此心存愧疚也未可知。”

頓了頓,綿憶繼續說:“綿憶亦不相瞞,自當綿憶知道阿瑪身在大理之後,綿憶便知曉了阿瑪與還珠格格從前的波折經曆。雖說阿瑪為愛放棄王位甚至……甚至江山,實在可欽可佩。但是在旁人眼裡,那便真成了不忠不孝。所以,皇瑪法勢必要三思。”

乾隆忽覺綿憶的話在理,雖然綿懷回京之事不可商量,但永琪的名聲是不可不顧及的。綿憶見乾隆已被自己說服了幾分,又說道:“無論皇瑪法準備何時召綿懷回京,綿憶都會站在皇瑪法這邊的。隻求皇瑪法先委曲些時日,眼下暫且堵住朝臣之口才是,這亦是權宜之計。”

乾隆問:“你具體說來。”綿憶將自己的計謀與乾隆娓娓而道,乾隆雖然並不十分願意,但是為了能將綿懷接回京城,也不得不照他所說的去做。殊不知,乾隆早已中了綿憶的設計,隻要明日乾隆依照綿憶的話照實做了,不久後便會掀起另一場狂瀾。

綿憶走了不多久,十二阿哥又心急如焚地趕往乾清宮求見。乾隆才剛要借勢歇息一會兒,這番又不可消停了。他召了十二阿哥覲見,十二阿哥手裡托著一疊冊子,乾隆見他不方便行禮,索性就免了他的禮,隻淡淡問:“你急著求見可是為朝上的事來的?”

十二阿哥裝傻:“回皇阿瑪,朝上的事多了,不知皇阿瑪說的是哪一件。不過這件事本是要在朝上說的,但方才皇阿瑪龍體欠安,兒臣不敢滋擾,便等到皇阿瑪起身了方過來。”

十二阿哥將冊子奉上,說道,“翰林官丁禦昨日向兒臣求告老還鄉,兒臣將丁禦這些年輯錄的史冊送來交與皇阿瑪過目,皇阿瑪若無異議,兒臣便自行準了。”

乾隆除了史冊上的蜂蠟,漫不經心地翻著輯錄的史冊,說道:“丁禦年事已高,是該辭官了。”翻了幾頁,乾隆忽地目光一滯,問,“這幾本史冊還有誰見過?”

十二阿哥從容而道:“這些史冊隻由丁禦一人經手,一但輯錄完畢便立時封上蜂蠟,就連兒臣也無權過目。”十二阿哥佯裝想了想說道,“但請皇阿瑪恕罪,這其中有幾本史冊在輯錄的時候沾了茶水、兒臣當時念及桃宣紙貴重,所以也未細報皇阿瑪,擅自命丁禦將其中幾頁撕去從新輯錄了,因此麵上並不十分平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