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與無病呻吟者的約定(1 / 2)

大多數人來盧爾德是為了治病,儘管所有人都知道世界上最好的醫生不在盧爾德。

這座位於法國西南角的小鎮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朝聖地之一,擁有著庇護健康的傳說。

安徒生在七月初到達盧爾德,不是為了治病,也不是為了朝聖,而是為了陪伴一位旅途中認識的朋友。

六月,在酒香四溢的波爾多慶典上,他認識了帶著劇團四處演出的編劇莫裡哀。

看完了劇團排練的新戲之後,安徒生驚為天人,想方設法和這位才華橫溢的劇作者見上了麵。

莫裡哀披散著棕發,有一雙平靜溫柔的眼睛。他要為整個劇團的生計負責,終日操勞,眼角眉梢都積攢著倦意。

莫裡哀身體不太好,經常咳嗽。

上一季度的演出結束後,劇團的經濟狀況暫時沒那麼緊張了,演員們也需要休息,莫裡哀就決定用這段時間去盧爾德一趟。

“你願意陪我去?”莫裡哀意外地看向安徒生。

安徒生努力表現出非常可靠的成熟模樣:“保護天才的安全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莫裡哀無奈地笑起來:“‘天才’……希望在我死去之前,能夠不愧對你的這句話吧。”

一個病人主動談到“死”,和一個醉醺醺的詩人漫聊“死亡”,兩者給人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

安徒生可以毫無心理壓力地和維庸胡亂調侃,甚至還有些羨慕維庸麵對“人終究死亡”這件事的坦然放鬆,但他不敢接莫裡哀的話。

莫裡哀又輕輕咳嗽了幾聲,攏了攏身上蓋著的薄毯,昏昏睡去。

在他輕得像羽毛的呼吸聲裡,安徒生撐著臉,看著火車車窗外寧靜的夜色,心裡有些空蕩。

盧爾德最熱鬨的時候要等到八月中旬,那是聖母大彌撒的時間,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都會聚集在這裡。

七月初的盧爾德看起來還是一座寧靜的小鎮,藍天與遠處的比利牛斯山相互照應,山麓處的鎮子生活悠閒。街巷兩邊的店鋪招牌色彩明亮,兜售著各種各樣的商品。

安徒生在一排貨架前蹲下,用兩根手指拎起小小的玻璃瓶子:“這是……聖水?”

“看著聖水被明碼標價,你心裡感覺怎樣呢?”莫裡哀問。

安徒生眨了眨眼睛:“嗯?”

“作為信徒的話,來到這樣的聖地,應該會有些不同的感想吧——我很好奇。”莫裡哀說。

“啊……”安徒生慢慢反應過來,“所以,你不信教嗎?”

莫裡哀笑起來:“你不是看過我排的劇本嗎?裡麵的教會可不是什麼正麵人物啊。”

“那你為什麼要來盧爾德呢?”安徒生困惑,“如果不信教的話,應該也不會相信這裡宣傳的‘天然聖水的奇跡’吧。”

“我不信編造出的宗教。抱歉,無意侮辱你的信仰,隻是說明我自己的想法——”莫裡哀說道,“但我相信生命本身的奇跡。”

盧爾德是近現代才出名的宗教聖地。

1858年,一個英國已經完成了初步工業革命的年代,為萬國博覽會修建的水晶宮耀眼明亮,而跨過海峽,另一端的國度卻在這個時代萌發出新的信仰狂熱。

科技會驅逐信仰嗎?或許會的,當無數從前被認為隻有神之偉力才能實現的奇跡轉化為人類的所作所為時,神秘將黯然失色——這是理性主義者們夢想裡的未來。

在這樣一個問題上,現實偏偏又昭示出它的複雜。科技的發展伴隨著時代的劇烈變化,有好有壞,灰煙遮蔽了天空和河流,帶來了未曾設想的生產力的飛躍,也帶來了新的疾病。

“對死亡本能的恐懼是信仰存在的理由。”莫裡哀說,“每個文明的信仰裡,都必然包括安慰必將死去的人們的內容。”

“所以,埃及人相信靈魂不朽,日耳曼人歌頌英靈殿,而誕生在公元元年的那位聖人帶來了重返伊甸之路。”

1858年,一位十四歲的少女聲稱自己多次見到聖母瑪利亞顯靈。聖母指點她發現一處能夠治愈絕症的山泉水,那就是盧爾德如今至高無上的“聖水”的來源。

盧爾德自此吸引著來自全球各地的朝聖者,向聖母祈求著奇跡的降臨。

“雖然目的都是重獲健康,但是,來朝聖的感覺似乎確實比去求醫的感覺要好一些。”莫裡哀伸出瘦骨伶仃的手腕,晃了晃,“有一種冒險的自在,我很喜歡。”

“醫院常常會有濃重的悲傷,帶著消毒水的冰冷的氣息,入侵人的肺部,”他皺了皺眉,“每次去拿藥時,我都覺得自己被禁錮住了。”

“明明我距離死亡還有一段距離,卻能從那股氣息裡嗅到死神漆黑衣角上帶著的味道。”

“那是什麼味道?”安徒生問,“消毒水的味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