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淩晨夜月如盤。
禦街南段的飯店和早點攤開業最早,攤主們醜時備貨,寅時開張。
中秋節這天還沒到晚上,兩百步寬的禦街兩旁燈火通明,沿商街道上張燈結彩,好不熱鬨,湖中心遊人賞月,姑娘相邀放花燈。
“今年的中秋怎這麼快掛上紅燈啊?”
“商家嫡女今日出嫁了,這一條寬敞官道,聽說是新郎官臨時起意讓人掛的。”
“聽說那新郎官學識粗淺,想半天才想的一句:紅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你猜他意思怎的?打一燈籠找不到商家之女,如今娶到了要打一街,才配得上。”
食肆棚下的鍋裡水泡咕嘟咕嘟冒著白白蒸汽,餺飥在熱湯裡翻滾,用笊籬一撈放入乾淨的碗中,拌入調味、蔥花、煎蛋,再裝飾一顆剛從菜地摘上來的青菜,筷子夾上一口,筋道爽口,湯味濃鬱,同時飄著湯中青菜的清香。
食肆旁邊,是賣包子的老店鋪,包子餡料有黑木耳韭菜素搭,蝦泥雞肉蒜蓉葷配,近月掀起一股風向,口味加了香軟可口的紅棗、黑糖、豆沙泥,口味繁多,可供食客任意挑選,生意還算火爆。
一些老百姓等商販活動,懶得上街就找根細繩栓一笆鬥,在笆鬥裡擱置幾文銅錢,等賣胡餅的小販路過就打開窗戶把笆鬥順下樓,晚些再帶全家上街進酒樓吃頓好的。①
玄都物產豐富,早市熱鬨擁擠,即便是一頓朝食也花樣繁多,客人隨心而食,這家小攤滿客便去下一家食肆,從不需要荒時等待。
但在中秋節這天,原本靈活就食的玄都城食客,竟不約而同,耐心十足地在禦街南段西側路排起百米長隊,就為等一口季節月餅鋪子的招牌。
“聽說店裡的老板今日大婚,凡是來買者,即可得到一碗神秘的粉吃。”
有人不屑一顧:“中秋是為了圖個熱鬨,買個月餅吃個團圓,聽說這家鋪子月餅好吃才買,粉沒吃過?都那味道,能有什麼好吃的?”
但空中除了月餅的香味,還有酸辣誘人的粉香。
“好香,這神秘大禮到底是何等味道。”
前麵買的人被攔住問:“到底什麼粉?什麼味道?”
吃過的人隻有至簡的兩個字:“好吃!”
前麵傳來喧鬨:“為什麼我買了月餅,卻不得這粉吃?”
有人答:“客人稍安勿躁,這粉為季節月餅鋪子專門為先預定的客人提供的中秋禮品,當是新品出市,給先來的客人品嘗,要想吃,得中秋過後,我們老板會開設天和食肆專門提供大家吃粉的店麵,到時候還請各位光臨。”
這家月餅鋪子玩出了花樣,不光賣的月餅口味多樣,還把送的紅苕粉叫做酸辣粉,醬料鮮香,香辣適中又帶點藤椒的酥麻,醃製的酸虹豆角色澤金黃,脆皮爽口,很多人吃完月餅的甜蜜,就為了這一口鹹辣味來這領神秘粉絲。
反正老板當日大婚,他們這些早早預定月餅的人白得一份粉吃。後來的人也就隻有乾看著羨慕的份了。
因為小粉攤位隻有一位年輕漂亮的齊廚娘忙活,站在前排的客人會自主幫忙收拾碗筷,再自己坐著先品中秋月餅,好等酸辣粉吃。
齊廚娘眼裡帶笑,接過婦人遞過來的大瓷碗:“姐姐是要打包帶走嗎?口味微辣,加辣還是重麻辣?”
月餅鋪子分出來的空地讓座位有限,商時序吩咐她做完就去櫃台領取工錢回家,奈何食客熱情大方,主動提議齊廚娘多備些粉條,他們自帶碗筷,邊吃邊走回家,或者帶食盒裝回去與家人分食。
齊廚娘送走前一位食客,忙不迭地招待下一位,“配菜要哪些?”
劉木匠趁早給東家趕完工,好在節日與家人團聚,急急來季節月餅鋪子領先預定的月餅,聽說月餅鋪子老板還送了一碗名叫酸辣粉的吃食,他正好肚子一餓。
可他看著多種小吃配料,犯了難。
齊廚娘了然都是新客人,立即貼心推薦道:“先試微辣吧,倘若不夠味,郎君可自己添辣。”
她牢記商時序的囑托,推薦道:“拌入粉條的配菜可以選擇三樣,像這白淨剔透的泡椒雞爪,顏色焦黃的醬辣鴨掌、雞胗切片,蜜汁雞腿,剁椒雞爪,需得額外加兩文錢。”
劉木匠見也不貴,索性道:“都要吧,我嘗嘗。”
“好嘞。”齊廚娘手腳麻利地將紅苕粉裝入碗中,舀起鹽醋油放入,再用筷子攪拌一下,轉眼又會變成誘人的紅橙色,撒下炒香的脆花生、蔥花和香菜,光聞空氣中酸與辣的味道就讓人胃口大開。
她拿新的碗,把泡椒鳳爪、醬辣鴨掌、雞腿等擺一個圈,中間放入切片雞胗,上麵裝飾一朵薄荷葉,與酸辣粉一起遞給劉木匠,“一共二十文,放到那錢箱裡吧。”
裝紅苕粉的木盆旁邊有個開一小口的木箱,食客根據自己買的量給錢,雖然沒有專門算賬的人看著,但也沒人敢來搶走,後麵排隊的人流如潮,百雙眼睛盯著,又是熟悉的人,即使有賊心也沒那臉占白嫖,這碗粉都是老板送的了,再貪雞腳鴨掌的小錢便宜那太不地道。
劉木匠一文不少地把錢投進木箱,右手接酸辣粉,左手接秘製小吃,酸香麻辣的香味直躥入他的鼻腔,勾得口津泛濫。
他走到小攤旁邊擺的低矮木桌,找了個空位置坐下。
月餅是等回家與家人分食的,他不管三七二十一,用筷子撈起酸辣粉絲大聲吸溜,把浮在湯上的酸虹豆撥到口中。
紅苕粉軟韌勁道,又粗又滑,豆芽鮮嫩,配上咬破酸虹豆後流出的酸汁,湯底蒜香濃鬱,酸麻辣適中,迫不及待讓人再夾起一筷子塞入口中,“哧溜”一聲滑進肚子裡。
劉木匠吃得身心暢快,大汗淋漓,夾起泡椒雞爪往嘴裡一嚼,脆骨在口腔裡嘎嘎響,醬辣鴨掌皮韌而香,他滿足地點點頭,吮指時眼都不抬,埋頭苦吃。
一飯完畢,意猶未儘,劉木匠吃完才發覺旁邊有人同他一般享受絕美滋味,連碗底的湯都舔了乾淨。
兩人相見恨晚指著桌麵上的空碗誇讚,他們聊得起勁,給其他食客讓出位置,把碗筷送到專門放臟碗的竹簍裡,然後邊走邊停爽朗大笑,聊著玄都美食,遇到老熟人便介紹季節月餅鋪子。
齊廚娘回身喊道:“小福,小琴,碗簍滿了,快來換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