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文武畏新政,放權製衡顧大局 世傳……(1 / 2)

襟懷千秋月 夜滿青樽 4338 字 10個月前

大周明堂上,武懷聖白衣華裳,氣宇威昂,麵朝堂下眾卿垂眸一掃,攬袖輕語。

“眾卿今日聯名上奏,是為何事?”

為首一位白鬢老臣塔前一步:“稟陛下,臣等為殿試一事而來。”

“臣認為國舉重器、茲事體大,不宜擅改老祖宗遺留下來的規矩。殿試三十人,擇優排名,待任錄用,從九品小吏做起,不宜逾越。”

武懷聖輕哼一聲,垂眸把玩著外裳上的玉墜,氣氛逐漸冷下去。

老臣垂眸下去,默不作聲。

武懷聖停手一拋,玉墜落在華裳裡,閃了一瞬晶光。

“你們呢,也和方循大學士想得一樣?“

眾卿七零八落地跪了一地。

唯有言盛時仍在隊末站著,此時突兀地支棱出來,對上武懷聖的目光。

武懷聖麵色一沉,凜神道:“朕為舉新官,自有朕的意圖,走殿試一流程已經算是給足了翰林院麵子。方循,少在這裡大義凜然扯什麼祖宗規矩,你不過想讓朕安排世家子弟入仕罷了。”

方循被懟地不敢抬頭,可這般罪名也不可隨意認下,他瞥了一眼周圍的同門,卻無一人幫他解圍的。

言盛時抿了抿嘴,看不下去似的舉起笏板道:“陛下,方大學士也是為社稷著想,一時言過。”

武懷聖沒有理會,而是將目光放遠了望向殿外,勾唇幾不可查地輕笑一聲。

“沈源,去看看戚大將軍是否到了。”

沈源稀裡糊塗地應下,趨步過堂。一眾俯首著的大臣們低著頭,冷汗聚下。

他們本是文官聚黨,來與皇帝告狀,怎麼這會兒又有了戚大將軍守在殿外?莫不是陛下早有預謀,他們中了圈套?

言盛時的目光狡黠一掠,追著沈源的背影,若有所思。這時候,武懷聖遙遙瞪眼給她試了個眼色,言盛時心領神會,悄悄挪到了牆邊,與跪著的一群翰林學士們劃清了界限。

“大將軍到——”

大周設有兩位大將軍,等級齊平,本意互相製約。兩家聯姻多年、利益盤庚交錯,倒也和平了許多年。

比起程識遠的急躁性格,戚明穹低調謹慎,更難對付。

戚明穹跨進明堂,瞥了一眼跪滿地的翰林學士,目不斜視向陛下道:“臣參見陛下,不知陛下召臣前來何事?“

武懷聖拿過手邊的一封詔書。“將軍屢次上書談及南方關報,朕都看過了。今日趁著諸位大學士都在,朕想與你們一同商議。“

這一下學士們和戚明穹都麵露慌張神色。

武懷聖信心坦然,將手中詔書攤開在案前,提筆蘸墨。“朕即刻下旨,眾卿商議著,朕聽著。”

大臣們冷汗都冒了一頭,麵麵相覷,不敢出聲音。

這皇帝一邊擬旨、他們一邊商議,萬一他們說得和皇帝想得不一樣,那不就玩完了?

可若是胡亂猜測皇帝的意圖,萬一猜的不對……

戚明穹看了看身後一群白鬢老臣,又看向金殿上意氣風發的少年帝王,思緒逐漸開朗。

陛下此時召他來,商議軍情是假,借他之手打壓前朝舊臣才是真。

這群老臣都先帝朝就嚷著修養民息,定然是反戰的。而大周的南境雖然並不危急,隻是有星點點蠻族叛亂,可是自從程識遠離京戍邊,看似受貶、實則避禍,戚明穹久居京城不常帶兵,豈能眼看兵權易主。

不論是製衡程家還是打壓舊臣,武懷聖都需要假借他之手。一樁交易。

戚明穹在心底拎清了這些事,露出自信的一抹笑。好啊,小皇帝有求於他。

大殿之上,武懷聖麵色清冷,默然間留意著戚明穹所有神色多的變化。

果然是一條老狐狸,比程識遠那般莽夫難對付得多。

戚明穹道:“臣請命戍守南三州邊境!”

“陛下,萬萬不可!”方循一聽便急了眼,“大周連年征戰,國庫空虛,南境叛亂不正是因為缺糧短食,武力鎮壓有何用!

殿上辯得激烈,武懷聖紙筆不停,那些資曆淺一些的學士們紛紛瞄著二人,惴惴不安地亂瞟。

武懷聖心裡笑著,她已經徹底把大學士們請命的重點給帶偏了。

至於戚明穹,這樣的禍害必須放在眼皮子底下,怎能放他帶兵南征。

等底下人吵得差不多了,武懷聖撂筆,喚道:“言盛時。”

正在摸魚打盹的言盛時一個激靈醒過來:“臣在。”

武懷聖拎起聖旨,吩咐道:“念。”

言盛時麻利幾步溜到聖駕旁側,捧來聖旨念道:“南境叛亂,實為妄災,朕欲息寧惡事,當從根除惡、從本治國,故欲設十四州特譴監糧官,補給地方,安撫百姓,欽此。“

武懷聖點頭,沉穩道:“監糧官任重而道遠,朕恐無可繼任者,此次殿試中正好優先遴選此任官員。方大學士可有意義?”

方循擦著冷汗搖頭。通過殿試特選的監糧官,雖然也算有違祖製、擴大了皇帝的權力,但他實在也挑不出合適的人選;沒有哪個世家子弟甘心到偏遠地方乾出力不討好的官。

隻好道:“陛下聖明。”

戚明穹被擊了個措手不及,愕然抬頭,眼冒火星。“陛下!”

他本以為來南征勢在必得,沒想到這個小皇帝總是出手難料,不按常路出牌。

不是庸人也。

素來謹慎的戚明穹立刻意識到,他之前估計錯了,武懷聖雖然年輕,卻不是可以任意拿捏的弱主。世人都傳言荀甫欣總攬朝政、狐媚惑主,全是錯看了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