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灌不敢停,帶著剩下的人馬不停蹄地向東進發。
第二天,人疲馬乏的荀灌一行人才趕到了襄陽城外。
這年頭,在城門當門卒是個危險活兒,趙三打起精神觀察往來的行人,忽察覺有快馬向城門奔來,他連忙招呼同伴上前,待看得清人影後,他舉起手中長矛,喝道:“停下!來者何人!”
“籲——”荀灌等人在門卒麵前十步之處勒馬停下,她看了眼城門沒說話,右邊的騎士主動上前道:“吾家女公子乃宛城平南將軍千金,特有要事求見石太守,立即通傳即可!”
趙三聞言一驚,宛城不是聽說被圍了嗎?一個貴女怎麼會如此倉促風塵仆仆騎馬行走,難道是城破了,逃難而來?可這看上去也不像啊。
趙三悄悄打量了一下看上去與尋常貴女不太一樣的荀灌,倒也不敢耽擱,讓同伴在這兒看著,自己去向上官彙報,甭管是真是假,這都不是自己一介小人該管的。
襄城太守石覽聽到宛城來人也是一驚,再聽到其中有貴女,馬上出門親自迎接。
荀灌身體很疲憊,精神卻很緊張,雖然臉色強自淡定,眼睛餘光卻一直注意著城門動靜,看到石覽出來,她忙上前行禮,口稱將軍。
石覽本來半信半疑,但一見荀灌立刻認了出來,這讓他更是吃驚,當日他在侍中府任主簿時,荀灌還隻是一聰明伶俐的女童,沒想到幾年不見,竟能率人突圍,不由道:“景猷兄怎會派侄女前來?”
荀灌卻無意浪費時間,她心裡牽掛著宛城,隻簡單地解釋一句,便詳細地說明了宛城目前的危險處境,並遞上父親讓轉交的親筆信,道:“宛城如今危在旦夕,還請將軍決斷!”
石覽皺眉接過信,打開一看,不由沉吟起來。
半晌,石覽收起信,安慰道:“你們一路突圍不容易,先吃飯休息一會,我們再商討退敵之策。”
荀灌見狀,不由心急如焚,懇切地說:“將軍,救人如救火,我們兩頓不吃也沒甚,您還是趕緊發兵援救宛城吧。”
石覽卻長歎口氣,左右看了看,道:“我們入府再說吧。”
荀灌張了張嘴,還想說什麼,但看了看這裡畢竟不是說話之地,強自忍了下來,跟著石覽進了府衙。
……
天幕下,有些聰明的人見石覽的態度,已經猜測到求援恐怕不會那麼順利,不由開始討論起來。
明朝。
“娘,這石覽不會不願意救援吧?”張鳳儀皺眉,“不是說,這石覽是荀灌爹的好友嗎?”
“襄陽和宛城離得近,恐怕早就知道宛城被圍了,一直沒去救援,恐怕就是有問題!” 馬祥麟大大咧咧地接話道。
秦良玉盯著天幕搖頭,“恐怕是有難言之隱,宛城與襄陽唇亡齒寒,荀崧又與石覽交好,兩人當有守望相助之意,宛城若被杜曾占了,對石覽也沒有好處。”
……
曹操倒沒那麼憂心,道:“這石覽原為荀崧下屬,又私下交好,本就應當是互為臂膀,更何況石覽看著並非名門世家,若荀崧出事,他亦是失去一個倚靠。”
郭嘉點頭,道:“應當是兵力不足。”他素來知兵,根據天幕片段就大致能看出幾方的兵力部署如何。
……
情況確如郭嘉而言,等入了府,石覽也就直言:“我手下隻有五百騎可以前往救援。但是杜曾此人驍勇善戰,我部冒然前往,毫無勝算。”
荀灌聞言倒也不意外,她也暗自思慮過,隻靠襄陽援兵,是否能與杜曾相抗,如若救援不能,反而會助長敵軍士氣,給父親和宛城帶來更嚴重後果。
“聽將軍言,已有其他對策?”荀灌道。
石覽思慮了一番:“如果能請到尋陽太守周訪出兵,定能解宛城之圍!隻是周訪與我等無甚交情,怕他不願。”
荀灌挑眉,低頭想了想,忽又展顏,道:“這卻不難。”
【“荀灌向石覽要來紙筆,略一思考,便一氣嗬成地寫成了一封信,寫完後石覽一看,大讚。”
“那麼荀灌寫了什麼呢?”
“信上寫道:‘宛城若是失守,叛軍得勢,氣焰必然囂張,將軍不是不知唇亡齒寒之理。叛軍早晚必將傾巢而進犯四鄰,將軍必是首當其衝,到時滅頂之災在所難免。如將軍肯發義兵援救宛城,平南將軍荀崧願與將軍結為兄弟,同甘共苦。’落款寫的荀崧。”
“原來,周訪雖與荀灌無甚交情,但他出身吳地寒門,在官場比起世家出身的人本就勢弱幾分,而潁川荀氏是名門望族。荀崧高祖父是荀彧,爹是荀頵,與王濟、何劭為拜親之友。荀崧本人曾為趙王司馬倫的參軍,與王敦、顧榮、陸機等人也素有交情。這樣的人,願意跟他結為兄弟,這怎麼能不讓周訪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