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意義上的和親雖然發軔於西漢初,但‘和親’一詞早已見諸先秦史籍。如《周禮》中使用‘和親’一次,並未聯係到婚姻,卻仍有為了和睦修好的目的,調整雙方關係的涵義。但周禮中的和親,卻是周王室高姿態麵對四方屬國,掌握著主動權,這也是古人較為認可的中央王權與周邊四夷的理想關係。”】
司馬光聽到這裡,臉色好了些,撫須頜首道:“上世帝王之禦夷者也,服則懷之以德,叛則震之以威,未聞與婚姻載。”
【“而與後世‘和親’意義更相近,同樣也是專門討論華夏和夷狄關係的政策,是‘和戎’,儘管也不涉及婚姻之事,但仍提得上是‘和親’的先聲。”
“‘和戎’一策,真正的提出和解釋者是晉大夫魏絳,在晉悼公主張伐戎狄時,魏絳提出和戎政策,並闡述了有五個好處,包括利用戎狄遊牧特性,發展與他們的貿易,收買他們的土地,避免軍事衝突,使邊境百姓安居,並且誘使戎狄臣服晉國,不僅保持晉國實力不受損失,也可威懾其他諸侯國。”
“晉悼公同意了,事實也證明了和戎一策確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後世亦對此高度評價。”
“那麼先秦是否就沒有以婚姻為基礎的睦好手段?”
“春秋以降的所謂‘兄弟之國’的表述,就可以找出以婚姻為基礎的和親早期形態。相傳從堯舜禹及至商王朝,都極重與東夷大姓聯姻,如禹娶塗山女、商殷始祖契之母簡狄亦為東夷大姓有娀氏。這樣代代聯姻,自是為了獲得東夷大族的支持。”
“而西周滅商之後,為了鞏固統治,分封了大批姬姓貴族和少量異姓貴族,以藩屏周室,而其中姬姓的諸侯國與周王室便成為典籍中的兄弟之國,後來大家也知道,周王室沒落,諸侯王崛起,這些所謂兄弟之國就開始頻繁聯姻,以此結為軍事同盟拓展實力。”
“有一個成語‘秦晉之好’的由來,便是春秋時期,秦國和晉國世代聯姻。當然除了秦晉之外,春秋戰國時各國王後常為彆國人。像秦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執政太後宣太後羋八子就是楚國人,咱們始皇母親趙姬是趙國人,還有始皇的好大兒扶蘇,儘管始皇不立後,曆史上沒有記載過他的後妃們,但考據黨們仍有猜測扶蘇生母也是楚國貴女,還有胡亥因名字裡有個胡字,大家懷疑他生母是個胡姬。”
“當然,胡姬什麼的另當彆論,但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各國王室和民間血脈交融,這也為華夏大一統的名正言順提供了有力說服,畢竟源於一脈,大家都是一家人嘛。”】
天幕這幾段對於其他朝代普通百姓來說,過於嚴肅又關聯不大,他們除了聽懂誰誰和誰誰誰有親戚關係外,其他都沒怎麼聽懂。
生活在大一統王朝的百姓一拍大腿:“謔,不就都是親戚,一家人嘛!”
而秦朝時空的百姓卻很茫然,特彆是原趙國和原楚國的百姓左看右看:“原來秦王身上流著咱們趙/楚人的血啊……大家都是一家人嗎?”
“放屁!”百姓是知之甚少,而一邊的六國貴族覺得天幕完全是在詭辯,誰不知道嬴政那個暴君他媽是趙國人呀,但那又怎樣?秦國和趙國還同宗同源呢,往上數誰沒有點關係,但是親戚又怎樣?親戚就可以滅我國搶我地了?後世人推崇暴君,儘偏著他說話!
六國貴族在跳腳,秦宮這邊氣氛卻很詭異。
蒙毅麵露難色,天幕這樣不恭敬地議論陛下私事,主辱臣死,按道理他應該衝上去怒罵喝止,即使阻止不了,也表明了他對陛下被冒犯的態度,可是……可是太後本就是陛下逆鱗所在,平日不可提,他態度激烈叫破,豈不是讓陛下更難看。
扶蘇神態不安,後世人對前人竟然一點尊重都沒有,肆意議論女眷,是因為秦二世而亡嗎?想著扶蘇又陷入自責之中。
臉色更難看的是胡亥,他胸中燃起不服和怒氣,憑什麼!憑什麼後人同樣是揣測,扶蘇之母就是尊貴的貴女,他的母親就是卑賤的胡姬?就因為扶蘇是父皇的好大兒?不過是一個軟弱之徒罷了,還害得大秦二世而亡,若是他……若是他……
還不等胡亥展開幻想,他就敏銳察覺父皇投過來的目光,他臉上立刻適時露出委屈和憤怒之色。
嬴政麵色陰沉,卻沒有太生氣,後世人的放肆他早有體會了,他很快就對天幕的表述產生了疑惑,後人猜測探究扶蘇還能想到,畢竟是他的長子,身份不一樣,但為什麼會專門提到十八子胡亥,一個平庸小兒,竟能名傳後世,引起後人各種探究?難道……
嬴政淩厲的目光在胡亥和扶蘇臉上轉了轉,難道讓扶蘇矯詔自儘……跟胡亥有關?
但,怎麼看胡亥也不像有這種本事。
……
劉徹剛還生氣那永樂小兒狂妄,這會又津津有味地看天幕議論秦始皇八卦,興致勃勃地對臣下說:“秦始皇的後宮真沒記載嗎?”
這……
周圍大臣眼神悄悄互相飛了飛,最後一位對史學研究最多的大臣認命上前道:“確無記載,許是當年項羽火燒秦宮,一並毀了吧。”
“那扶蘇之母會是楚國人嗎?胡亥真的是胡姬所出?”劉徹又問。
“這……秦始皇年輕時,秦國與楚國確實關係甚密,公子扶蘇之母乃楚國貴女也有可能,至於這秦二世是不是胡姬所出,就難以論證了。”
“朕看天幕有理,胡亥就是卑賤胡種,才如此暴虐愚蠢成性。”有這樣自滅滿門的兒子,劉徹都不禁同情起秦始皇了。
大臣聞言也不反駁,陛下高興就好,他才懶得為秦二世這般暴君分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