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祖龍魂死秦猶在,百代都行……(1 / 2)

【“兄弟之國”概念的變化,對漢初的‘和親’的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

“眾所周知,真正意義上的和親,開始於西漢初,漢高祖時期的漢匈和親,那麼,先讓我們來梳理一下這個時代背景。”

“在說西漢和漢高祖時,我們不得不先回顧秦朝和秦始皇。”】

嬴政眼睛一亮,終於說到他真正想聽的了。

“你們好生記,一個字都不許漏掉。”嬴政一臉肅然對一幫子安排了抄錄任務的兒女說。

扶蘇等也正色應喏,周邊侍從也乖覺地跟著輔助。

【“秦始皇嬴政是華夏曆史上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至他之後,皇帝成為封建社會最至高無上的稱謂。然而在封建社會兩千多年曆史中,受儒家為主流思想的影響下,曆來對其評價頗低,暴虐、無德、殘酷的評論不絕於耳,後世君王幾乎無人有其成就,卻仿佛人人都能罵其暴君。”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及至現代,當後人站在更遠的曆史節點再往前回顧之時,終於能還嬴政一個真實的評價。”】

張良睜大眼睛盯著天幕,表情漠然,心裡卻在大喊,來吧,來讓我看看憑什麼嬴政那般虎狼之君能被後人稱作千古一帝,備受推崇。

【“引用現代的兩位偉人對秦始皇的評論。”

“我們最偉大的領袖,曾評價道‘孔夫子有些好處,但也不是很好的。我們應該講句公道話。秦始皇比孔子偉大的多。孔夫子是講空話的。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製度,如度量衡,有些製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可是被人罵了幾千年,罵他就是兩條:殺了460個知識分子;燒了一些書。’”

“著名文學家和思想家魯迅也犀利地評論秦始皇為何深受惡評:‘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他的吃虧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幫閒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不錯,秦始皇燒過書,燒書是為了統一思想。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書;他收羅許多彆國的“客卿”,並不專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種的思想的……但是結果往往和英雄們的豫算不同。始皇想皇帝傳至萬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農書和醫書,而秦以前的這一類書,現卻偏偏一部也不剩。’”

“兩位偉人的評價,基本上也是當今,對秦始皇嬴政的主流評價。”

“說嬴政好大喜功、窮極奢麗、苛政虐民是否有錯,並不見得,但是對於華夏,他絕對是功大於過。”

“大一統、中央集權、法治、郡縣製、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擊匈奴、征百越、建長城、築靈渠……這是秦始皇最廣為人知的功績,後麵的皇帝們但凡能完成一兩項,便能往有為之君上靠,而嬴政在位不過三十七年,便全部做了。”

“多麼恐怖的事。而更恐怖的是,他的功績惠及了往後華夏兩千多年及至現代,祖龍魂死秦猶在,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朝堂鴉雀無聲,眾人先是為後麵王朝惡評陛下滿腔憤怒,後又為後世人盛讚陛下而激動自豪,結果又被天幕劇透一句陛下在位時間而茫然失措。

李斯甚至不敢置信地想扒著手指算,天幕說陛下在位三十七年,也就是,陛下還要十年壽歲。

“百代都行秦政法……”嬴政胸中情緒激蕩,一時竟不能自控,忽朗聲大笑,一改往日沉靜克製。

他如何能不笑,自天幕揭露大秦二世而亡以來,巨大的陰霾籠罩了帝國,龐大的壓力如泰山壓頂般向他襲來,儘管他以常人難以預料的心智強自鎮住了局勢,甚至在牢牢鎮壓各地反叛的情況下,以莫大的魄力和決然的意誌推行新的變革。他在為他的大秦尋找一條可能的出路,他在實現自己的誌向——即便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即使可能千夫所指死無葬身之地,他亦無所畏懼。

因為,他是始皇帝。

可,始皇帝或許是神,嬴政卻還是人。

始皇帝堅鋼不能奪其誌,但嬴政卻也會為大秦二世而亡自己一生心血付之東流而難過,也會偶爾在心裡懷疑自己做的到底是不是對的,如果是對的,那大秦又為何會落得如此下場?可現在後人卻用無比堅定的語氣告訴他,他做的就是對的,大秦雖亡,他的名聲也人抹黑詆毀,但後世王朝卻仍用秦政法,甚至他的功績傳至後世,兩千年後終於有人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