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有些人,本就是背負曆史使……(1 / 2)

劉邦的臉色微妙,白登之圍算是他的生平大恥,一時輕敵差點讓他命斷此地,天幕這是……又要把此戰細節提溜到天下人麵前了?

不過畢竟劉邦是個成熟的政治家,臉皮極厚,很快他就調整過來,反而得意道:“天幕雖然偏好始皇,但還算公允,要不是胡亥那昏庸小兒把中原搞得如此,怎會任那匈奴壯大……”

說著說著,劉邦突然回味過來天幕所言繼任的高皇帝和高皇後,高皇帝是他,那高皇後就應當是呂雉,繼任的是呂雉?他心中忽有種明悟,原來未來是這樣嗎……

必是劉盈那小子撐不住,呂雉掌著大權,往後出息的武帝,是劉盈的子孫?

劉盈那豎子,能有這般出息的後代?

【“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算,草原遊牧民族與中原王朝政權的糾葛可謂是纏纏綿綿,更多的時候處於一種此消彼長的狀態,強盛的中原王朝可以吊打遊牧民族,但一旦勢弱,便不得不承受遊牧民族的侵襲,甚至曆史上兩度被顛覆漢家王權,建立了大一統的少數民族政權,統領中原合計近四百年時光。”

“如果縱觀曆史,恐怕就有人會發出一聲感歎,從秦漢時期的匈奴、魏晉時期的五胡、隋唐時期的突厥、兩宋時期的遼人、金人、蒙古人,乃至明朝時期的瓦剌、女真,難道這遊牧民族就是逐不儘、殺不完嗎?”】

不少文人武將都皺緊了眉頭,想到本朝北方的威脅就心有悻悻然,南宋時期的人更是心裡咯噔一聲,不會是大宋被滅了吧?是金人/蒙古人?

元朝之前的皇帝們不敢置信,居然被異族顛覆了王朝,是哪朝如此無能?

個彆愛惜百姓的君王不由痛惜,蠻夷不通教化,在他們治下,漢人何等待遇可想而知。

朱元璋心驚,細算元朝蒙古人的統治不過百年,天幕說的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有四百年,也就是說,未來還會出一個統率漢人近三百年的異族政權?再算算天幕中隱隱透露的時間線,如今據後世當六百年左右,後世當朝看來不像是異族政權。那就是……大明之後……大明難道跟宋朝一般也是被異族所破……是了……天幕總說明清明清,大明之後是這勞什子的清朝,而這清,便是異族所建……

想到這兒,朱元璋又是心如刀割,又是怒火中燒,他仿佛被點著了尾巴的狗子,團團地原地轉了兩圈,一腔情緒不知朝哪裡發出,就這狀態,誰敢吱聲都得挨呲,在場其他人都噤若寒蟬,生怕被波及到。

朱標卻是長歎一聲,跪了下去:“爹,您老彆上火了,都是兒子後代不爭氣。”

朱元璋看著長子長跪在地,滿腔怒火像是被戳了個洞,隻剩下難得的無奈和感傷,太子是他最滿意的,他也儘力了,人死如燈滅,誰又能管住千秋萬代,秦始皇想要傳萬世,不也二世而亡嗎?

秦始皇:你禮貌嗎?

【“是的,隻要那片草原還在,就會有遊牧民族誕生,而趨於地緣因素,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們,總會有相似的性格。草原的廣闊無邊塑造了他們豁達粗獷的心胸、居無定所逐水草而遷徙的生活方式鍛造了他們隨遇而安的習性,然而惡劣的生存環境又讓他們天性強悍好鬥,為了生存自保,他們也會拿著刀騎著馬劫掠漢人。”

“因此,對現代以蒙古族為主要的草原遊牧民族,大家的印象總是有些矛盾的,提到牧民群體,人們總有熱情大方、慷慨好客,甚至能歌善舞的印象,但又一次次從曆史書上讀到他們劫掠中原百姓時露出的殘忍狠辣麵目。”

“其實熱情慷慨是他們,殘忍狠辣也是他們,究其原因,很簡單,隻因為生存而戰時,無人能講究仁義道德。”】

各朝北方邊境的邊民們略有所悟,在生活中,他們其實私下也有個彆接觸牧民,有些彆的看法,往日總不敢說。

【“再看真正讓遊牧民族的存在嵌進華夏曆史的是——匈奴,匈奴自戰國到兩晉南北朝,有可靠史料記載其活躍時間達千年,是與中原王朝交流時間最長的遊牧民族。而匈奴的來源爭議較大,一般有三種主流說法,第一種是根據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中稱匈奴乃華夏苗裔,與漢同族也,但這種說法實有矛盾之處,因此有學者認為這其實是出於一種大漢族主義想法或為了統治需要,未必與史料相符;另兩種說法認為匈奴是葷粥、戎、狄等民族彆稱或戰國時期,北方多個民族融合後形成的一個新民族。”

“究竟哪種說法才是匈奴的曆史源來?很遺憾,我們不得而知,畢竟遊牧民族本身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文字也沒有記史的習慣,而在他們威脅中原王朝之前,中央政權極少把目光移向他們,因此,對他們的真正來源,無法肯定。”

“但經無數前人研究和相關文獻,我們可以推測匈奴匈奴最晚形成於戰國時期,而其族源可追溯到之前的獯粥、獫狁等族,在之後也必然是以某個或某些名稱延續著,直到匈奴一詞才廣為人知。這個民族吸收融合了長期活躍於北方的獯粥、狄、戎等民族的特性,通過不斷地兼並戰爭、部落聯盟和民族交往,於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並興起的一個新的民族。”

“確切來說,匈奴並非一個純粹的單一民族,而是一個民族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