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有些人,本就是背負曆史使……(2 / 2)

大多百姓聽得一臉懵,有些人覺得與他們沒甚關係,就趕緊乾手裡的活兒,好掙一份口糧。

文人,特彆是史官,卻是如獲至寶,埋頭提筆隻見龍飛鳳舞。

司馬遷來不及回應家人對天幕竟言其名的驚呼,手中飛快地將天幕所言一字不漏地記載下來。

【“講完了匈奴的來曆,下麵來說明匈奴在西漢初崛起暴打中央王權的另一個關鍵人物——冒頓單於,全名攣鞮冒頓。”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現代人戲稱冒頓是匈奴的秦始皇,雖然這種說法不儘準確,與始皇相比,其對華夏民族的深遠意義更是無法比擬,但既然會出現這樣的看法,冒頓的成就可想而知。”

“這是讓匈奴真正走向全盛時期的靈魂人物。”

“有時候,我想,如果真的有天道這一說法,它定然是偏愛華夏的。”

“在華夏民族、在華夏文明風雨飄搖、瀕臨滅亡的關鍵時刻,上天總會讓華夏出現一個驚才絕豔到曠古爍金的偉大人物,來拯救民族,來挽救文明。”

“一如秦始皇嬴政,一如漢高祖劉邦,一如漢武帝劉徹,一如唐太宗李世民,一如……我們偉大的領袖,真正的英雄。”】

被提到名字的皇帝都神采飛揚,臣子們亦是與有榮焉,漢朝君臣更是為一連上榜兩位君主這樣獨一份的榮耀而滿麵紅光。

當然,哪些人嫉妒得臉色發黑就不一一點名。

【“在秦始皇吞沒六國統一了長城以南的農業區,並躊躇滿誌地為他心中的帝國而兢兢業業之時,另一個雄才大略的人物、草原的英雄——冒頓,也誕生了。但秦始皇時期並非他的活躍舞台,他真正表演的時候,是秦末漢初,在中原大地各方政權你爭我奪、百姓艱難求存之時,冒頓不僅結束了當時北方諸遊牧部落和部落聯盟間相互並立、相互鬥爭的局麵,還東征東胡、西逐月氏、北降丁零諸國,統一了長城以北和以西的遊牧區,控製了天山南北的遊牧區和農業區。”

“這是華夏曆史上北方草原民族的第一次大統一。”

“短短幾十年,長城南北先後完成了一統,而,後續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展開的近兩千年較量,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嬴政神色不由轉沉,他早就注意到匈奴的威脅,所以才重修長城,命蒙恬駐守北方驅除匈奴,卻不想,還有此時此刻,竟這樣的關鍵人物降世。

【“為什麼秦始皇漸漸被正名?為什麼對被吞並的六國,大家僅存一絲憐憫而非惋惜?因為在回望曆史的時候,我們發現,文明的發展絕非一帆風順,實則是處處陷阱、波折重重的。如果沒有嬴政的出現,如果沒有嬴政一統六國,尚在繈褓期的、以農耕為主的華夏文明,在經過粗魯的遊牧文明一通不講道理的摩擦洗禮後,會變成什麼模樣?”

“沒錯,你也可以說,時勢造英雄,英雄人物的出現,是無數偶然中的必然,沒有嬴政,可能會有劉政、項政、楚政……可是,時機不等人呀!”

“天道也許偏愛華夏,但終歸還是無情的,北方遊牧文明亦有自己的英雄緊隨其後降世。”

“華夏有多少時間再去等待一個秦始皇的出現?這可是秦國六任明君,鋪墊了近兩百年才召喚出來的。”

“或許,僅晚十年出現,中原大地的局勢便有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有些人,本就是背負曆史使命降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