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幸上蒼憐惜華夏,秦始皇嬴政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將不同文字、不同語言、不同習俗,卻同源同種的七國捏合在一起,並通過書同文,車同軌,度同製,行同倫,地同域,成功地為華夏打造了大一統帝國的骨架硬件,儘管無情的上蒼似乎不再眷戀大秦,儘管付出以秦自身作為祭品的代價,仍迎來了胡亥這般冤孽,後繼非人。”
“但沒關係,鑄骨已成,畫魂可期。”
“在文明演進的漫長道路上,嬴政長眠了,大秦倒下了。”
“但沒關係,這個聰明勇敢的民族,還會出現數不清的英雄豪傑,他們,和她們,會接過曆史的使命、文明的重擔,向前——向前!永不停歇地引領著這個偉大民族勇往直前!”
“所謂,秦塑華夏骨,漢造華夏魂,正是如此。”】
天幕上閃過一個個氣質各異、衣著不一、年齡身份不同的男男女女,他們堅定走過,又從容離去,卻為華夏留下了永恒的印記。
所有能聽懂天幕之言的人,都不禁沉默了,哪怕是最堅持秦始皇乃暴君的人,也無法在天幕以民族和文明之命運的高度麵前進行論述時,用更加高屋建瓴的見解來反駁,畢竟他們是‘身在此山中’的人,趨於當前生產力的限製和時代的局限,即便是聰明絕頂的人,也無法預見比後世人更多。
張良心中隻剩下滿滿的絕望,他知道,一切不可為了。
即使他不懼旁人嘲笑螳臂當車,也願意付出生命去捍衛自己的信念,可他真的能無視華夏同胞們的命運,眼睜睜看著中原大地被異族蠻夷肆虐嗎?
而嬴政麵上還穩得住,然發亮的眼神和袖下微微顫抖的手指,卻透出了他激蕩的心情。
儘管他不在乎不相乾人的評價,但是誰又能在這樣直白的肯定下毫不動容。
上蒼不再眷顧大秦了?那又如何?
他是嬴政,他是始皇帝。
天意難違?他隻知道謀事在人。更何況天幕的出現又怎麼能說上蒼不再眷顧?
【“後人曾經戲稱胡亥是虛假的秦二世,劉邦才是真正的秦二世。”】
咳咳咳……
嬴政和劉邦同時嗆住了。
嬴政:這是什麼胡話?
【“何出此言?”
“從結果導論來說,此話不乏道理。”
“胡亥,始皇帝第十八子,這個在始皇去世前幾乎名不見經傳的少子,卻不想在始皇死後,給了天下偌大‘驚喜’。當然,讀作‘驚喜’,實則是什麼,不必贅述。”
“胡亥的上位過程,眾所周知,秦始皇三十七年冬天,嬴政巡遊會稽,這是他生前最後一次巡遊,他恐怕也沒有料到,這一次不僅是他自己的長眠之旅,也為大秦帝國敲響了喪鐘。”
“我相信,憑始皇帝的眼光,胡亥這樣天性愚蠢殘暴之徒,可能在作為幼子時,會對其有一絲寵愛,卻絕不可能成為他屬意的帝國繼承人,一個不曾掌權亦從無曆練的少子,本也不該有機會上位。”】
嬴政臉上驟然陰霾籠罩,他冷冷的目光掃視在場的兒女、信任的臣子,這正是他的疑問,憑胡亥這樣一個蠢貨,到底是怎麼篡奪權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