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梁隻覺悲痛萬分,天幕上的項羽自刎的畫麵曆曆在目,已然讓他痛心不已,而後天幕誅心的評價和輕描淡寫略過更讓他萬分悲憤,成王敗寇,這便是失敗者的下場了。
“叔父,叔父,那真的是我?”小項籍在一旁不住地問。
項梁看著一旁尚幼的侄子如夢初醒,他逼自己從悲痛中掙紮出來,天幕所說畢竟是未來之事,觀如今之形式,更可能不會再發現,現在最重要的是趕緊逃命。也不知天幕是不是厭棄他們六國遺民,直接向天下公布了項氏反秦之心,秦王這般虎狼之君怎會放過他們,更彆說籍兒是大秦的掘墓人。
想清楚的項梁無暇跟侄子細說,隻敷衍兩句,招呼手下趕緊收拾行李跑路,指不定抓他們的人已經在路上了。
秦時空項家滿腔悲憤準備跑路,漢高祖時空氣氛卻稱得上輕鬆,看到天幕上的畫麵,君臣上下不禁回憶起這定天下的一戰,怎麼說呢,項羽確實勇猛無雙,可贏得不還是他們大漢這一方嗎?項羽越勇,不越證明了他們的厲害嗎?
劉邦輕咳兩聲,正色道:“項王之勇,確實舉世無敵,乃公分封厚待了項家旁係,也算全了我們曾經的兄弟之情。”
蕭何隻覺自天幕現世,他腹誹次數越來越多,這可非君子所為,不過看著陛下臉上幾乎不遮掩的得意,他又覺得這不能怪自己,都是陛下越來越不拘小節(沒有正形)。
【“然而,這個偉大的王朝,從最開始來看,似乎還看不出能有如此輝煌的前景和光明的未來。”
“劉邦接手的是一個怎樣的天下?”
“僅用百廢待興就可以形容嗎?不,遠遠不夠。”
“經過秦二世的胡作非為、秦末諸侯們互相攻伐混戰——特彆是項羽這個喜歡屠城的人肉絞殺機——的作為下,漢初中原人口銳減,隻剩下1300萬左右。”
“史冊中記載了一句‘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者十二三’”】
秦始皇臉色一沉,作為生活在戰國時期的人,戰亂人口減少,不是什麼奇事,但他對比如今的人丁,竟然少了一大半。
秦時空的百姓更是感到絕望,天幕說的輕巧,可那數字可都一條條人命啊,他們可沒有信心自己能成為那1300萬中的一個,一部分人聽到天幕說那項羽愛屠城,不由怒火中燒,剛才他們還惋惜那以一敵百的勇士自刎呢,卻沒想到自己就是他的槍下亡魂,不禁怒罵起來。
項梁隱隱聽到遠處傳來的怒懟之聲,看了眼天幕,眉頭緊皺,他總有種不詳的感覺。
但也有一部分人,恐慌之後又想到這天幕陛下也能看見,如果陛下不傳位給那殘暴的秦二世,這些也就不會發生了呀。
而漢初的百姓則心有餘悸,想到戰亂中自己的艱難求生和不幸死去的親屬們,簡直悲從中來。
稱王稱霸都是彆人的事,死的卻總是他們。
【“人口的減少隨之而來的就是物質的匱乏,簡單來說就是,新生的大漢王朝太窮了!舉一個小例子,《史記》中記載‘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餉,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堂堂大漢的皇帝,竟然找不出四匹顏色相同的馬駕車,而其他地位尊貴的將相隻能乘牛車,這還像是坐擁天下的天子嗎?”
“當然,要隻是開國之初人口少、朝廷窮,這些後世的王朝也並非沒有。”
“而漢初最令人膽寒的,是根植於人們心中的——混亂、迷茫和不確定。”
“後世的大一統王朝,總有前朝或者更遠朝代的標準模板可以參照,甚至可以說大漢王朝就是給後世王朝打了最好的樣。”
“可劉邦呢?”
“後世都承認,甚至大漢本身也默認漢承秦製,但難道直接照搬秦朝製度就行了?要知道,大秦可是二世而亡了,恐怕當時天下有感之士心中都在嘀咕秦製不行,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擁有超前的眼光。”
“但劉邦就有,這個天生的政治生物,他一眼的相中了秦始皇塑造的大一統中央集權體製,並且敏銳的發現其中與當前並不匹配的部分,進行優化和調整。”
“劉邦知道秦律過於嚴苛細致,黔首深受其苦,於是他進入關中鹹陽之時,便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除殺人者死、傷人者罪、盜竊者罪外,其他秦朝的嚴刑峻法全部廢除,憑此,劉邦俘獲了關中父老的民心,與後麵進鹹陽便肆意燒殺的項羽形成鮮明對比。”
“劉邦亦感中原凋零、百姓困苦,天下初定時便決定采用‘黃老之學’,推行休養生息於民的政策,如安置人口、分配田地、勸農勸耕,同時輕徭薄賦,‘輕田租,十五而稅一’,後任的文景兩帝更是減至三十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