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啪——”劉徹手中的摔在地上,酒水撒了他一身,侍從慌忙想上前打理,卻被劉徹不耐煩揮退。
劉徹臉色陰沉,腳下不住踱步。
衛霍不幸早逝……
不幸早逝……
早逝……
多少歲算早逝?
因為什麼早逝?生病?生的什麼病?
……
周圍大臣看陛下跟個慌腳雞一樣在原地轉,心裡酸溜溜的,要是天幕預言他們出事,陛下恐怕臉色都不會變一下,人和人之間區彆就那麼大。
不過見陛下陰霾密布的臉,大多數人沒敢說話。
隻有汲黯,忠厚耿直的汲黯緩步上前,沉聲道:“陛下彆急,冠軍侯還未封狼居胥呢。”言下之意,霍去病還沒當上冠軍侯,也還沒封狼居胥,在這之前不可能出事的。
劉徹聞言也冷靜下來,但到底還是不放心,連聲派使者帶著太醫,日夜兼程去邊境檢查衛青和霍去病的身體狀況。
【“當然,漢初時,漢朝和匈奴之間最根本的還是國力問題,並非一個將帥就能完全解決,但韓信去世時僅三十五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他明明還能帶兵很多年。”
“而一個絕世武將有多重要,我想漢武大帝劉徹完全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擁有帝國雙壁時,他可以讓匈奴遠遁,至漠南無王庭;可失去帝國雙壁時,再打匈奴,縱最後贏了,卻是消耗國力的慘勝。”】
劉徹隻覺痛心疾首,他真心希望天幕可以說清楚究竟仲卿和去病壽歲幾何?去病那麼年輕那麼健壯,竟然會早逝?
【“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真正讓漢朝正視匈奴實力、不得不忍辱屈膝,以和親政策虛與委蛇,求得修養發展時間之一戰,史稱平城之戰,亦稱——白登之圍。”
“其實不怪漢高祖如此忌憚異姓王,平城之戰伊始便與一個異姓王有關,那就是韓王信,先強調一下,韓王信不是淮陰侯韓信,雖然他們同名,但後世為了與之區分,特彆稱他為韓王信。韓王信是舊韓國韓襄王之庶孫,雖然是王室後裔,但相比赫赫有名的兵仙韓信,屬於相對籍籍無名。不了解曆史的人,估計根本不知道他,可在漢初漢匈之爭中卻有不少戲份。”
“西漢政權建立後,韓王信受封韓王,管轄太原郡三十一縣,坐鎮馬邑,沒錯,就是武帝時期第一次試圖反攻匈奴進行的馬邑之戰的所在地,雖然那次也不幸失敗了。”
“劉邦將韓王信封在此處,是想防禦匈奴,又想限製異姓王的發展,可惜失算了,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冒頓單於率騎兵圍攻馬邑,韓王信不敵,史書稱他多次派信使往匈奴求和,劉邦派漢軍前去迎接,卻聽聞他多次派人與匈奴聯係懷疑他有叛變之心,於是使人責備韓王信。”
“誰料韓王信害怕了,就直接獻上馬邑投了匈奴,還率兵進攻太原。”
“說實話,那個時代的人仿佛沒有後麵朝代那麼深的非我族類,韓王信害怕就投降了匈奴,後麵漢朝還有一個同姓王造反也想勾結匈奴。”】
劉邦臉色一變,哪個不肖子孫,居然敢勾結匈奴!
【“不過韓王信雖然投降了匈奴,等他死後,孝文皇帝時期,他兒子和孫子又帶領部下歸順了漢朝,並且在七王之亂中還立下了不少功勞。”
“再說回平城之戰,簡單講訴一下經過和結果。高祖七年初,為平定匈奴的入寇和韓王信的叛亂,劉邦親率大軍迎戰,先後在銅鞮、晉陽等地擊敗韓信,之後劉邦為徹底擊敗匈奴,“罔顧”劉敬的勸諫,帶領部分漢軍追擊北徙的冒頓,然中了冒頓的“誘兵”之計,被匈奴騎兵圍困在白登達七天七夜,最後靠著賄賂冒頓閼氏,才得以脫困。”
“僅從這樣看來,劉邦老是被人認為是人菜癮大,自己輕敵導致的圍困,而冒頓則是中了美人計,才大意放走劉邦。”
“其實不是。”
“後世老是有人質疑劉邦的軍事能力,蓋因和項羽打的時候,經常輸,後麵和匈奴打又被圍,再加上韓信的一句‘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但事實上,這要看和誰比,打仗輸給霸王項羽不是很正常嗎,至於韓信,他本身天賦異稟,自高自傲很正常,說實話,他不是看不起劉邦的軍事能力,他是看不起同時代所有人的。”
“而和匈奴的白登之圍,實際上,劉邦並無一敗塗地,冒頓也並非是隻因為閼氏說了一句‘兩主不相困’,就罷手,冒頓根本就不是在乎閼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