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真理隻在射程範圍之內。……(1 / 2)

劉邦很無語,要是女人的話就能改變冒頓主意,他還打什麼仗,不如直接派人去把匈奴的貴婦都給賄賂好唄。

【“要真正洞悉這場戰鬥,首先要明確匈奴發動平城之戰想要得到的目的。”

“冒頓的戰爭目的,是像對周邊其他小國一般——吞並、擊走或湮滅?”

“不,縱使如冒頓這般天縱奇才,麵對龐然大物的中原王朝,也不敢懷有如此野心,即使,這個龐然大物,此時此刻看上去十分虛弱。”

“要知道金人當初攻打北宋至汴京時,也不過是懷著加強自身實力、趁機擴大領土、多多占點便宜的目的,誰曾想到所謂‘大宋’比他們預料的還要不堪一擊,那高高在上的趙官家們比他們夢中還要昏庸無能、醜計頻出,才能讓他們一舉俘獲兩位中原天子,並帶走數不清的勝利果實。”

“對比千年前那場令無數漢人蒙羞含恥的靖康之恥,兩千年前的漢高祖劉邦的白登之圍簡直是清新脫俗了。再對比兩場敗仗的後續,比起‘大慫’因此嚇破了君臣上下的膽子,瘋了一樣逃到南方開始偏安一隅醉生夢死,大漢天子們卻忍辱負重勵精圖治,高呼‘雖十世仇猶可報矣’,並用近乎不死不休的狂暴手段為民族挽回尊嚴。”

“這是多麼值得慶幸,又是多麼令人痛苦。”

“慶幸什麼?痛苦什麼?”

“慶幸在文明的嬰兒期,是劉姓天子塑造了民族驕傲飛揚、進取開拓的底色。”

“痛苦在文明的轉型期,趙氏官家沒有擔起這樣的重負,嚴重偏科的他們把原本開放包容、激進生長的文明引向了保守迂腐、裹足不前的歧路。”

“而更加可怕的是,偏安一隅、飽受異族淩辱就是全部的後果嗎?”

“不!不!不!真正嚴重的後果,明明浮現在千年之後。”

“當文明開始保守、躊躇、退讓,當文明懼怕失去而拒絕進步,神州顛覆、亡國滅種、文明失落就在眼前。”

“千年之後的後人,不得不吞下這樣的苦果。”

“就如同,千年之前前人漫不經心地射出的一支箭,千年之後卻正中後人眉心。”】

……

這下,大宋朝算是在各朝各代出名了。

宋朝之前的王朝議論紛紛,特彆是流行大複仇主義的漢朝和開放包容為社會主流風尚的唐朝,根本無法想象一個朝代保守軟弱是什麼樣子,更無法想象居然有異族能俘獲兩位中原天子,這是何等的恥辱。

而這其中潛在的意義,更是略一深思,便令人恐極。

連高高在上,本該最為安全的皇帝都被俘虜了,那百姓還有什麼活路?江山社稷顛覆何如?

這才是,天幕所言最可怕之處,也是普通百姓最感同身受之處。

而文明的命運、千年之後的未來,並非所有人都能洞悉其中的意義,畢竟對大多數人來說,活到明天已經費儘了力氣。

李世民心緒難平,萬般憤怒中又帶了一絲無奈,觀天幕之前所言,這宋朝當為唐後,為什麼這個王朝如此轉變,俗語有雲古為今鑒,是唐朝的情況影響了後來的王朝嗎?為何會如此極端?

前人無一不為此憤憤,而宋之後,本是照常鄙視弱宋,卻沒想到天幕竟然說宋朝引導後一千年的華夏走上了歧路,甚至差點神州顛覆、亡國滅種,這就不禁讓人萬分疑惑了。

朱元璋垮著一張臉,若是指弱宋重文輕武導致偏安一隅最終被異族滅國,咱大明可是武德充沛,哪裡就步上大宋的歧路?到底是哪裡不對,怎麼會往後亡國滅種?是那異族的清朝?可就算是蒙古人殺了那麼多漢人,也沒見後人以這般嚴重的口吻描述,按天幕的意思,那清朝不就是跟元朝差不離……越想越頭疼,隻要一思及那沉甸甸的慘痛未來,他一顆心就沉了下去。

其他朝代還可以帶了點事不關己的冷靜,被點名怒罵的趙官家們卻是要麼急火攻心、要麼直接倒地暈厥,身體差點的就一口血噴了出來,總之趙宋各時空亂成一團。

他們的反應如此強烈,隻因天幕說的話太重了。

說他們把民族帶入了歧路,這跟指著鼻子罵他們是民族罪人有什麼區彆?這潛在意義不就是直言,你們這樣的千古罪人,又有什麼資格再端坐廟堂之上?

宋太/祖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