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天幕說得對,他確實應該更重視底層的黔首,那衛青和霍去病就是很好的例子,一個騎奴、一個私生子,竟能成為戰功赫赫的軍神,這不正說明有無數人才被埋沒,缺少一個出頭之日嗎?
劉徹能不拘一格降人才,難道他嬴政作為始皇帝,會比他差?
……
而被點到的劉徹神情複雜,千般思量萬般情緒在他腦海中翻湧,最後隻化作一聲長長的歎息。
半晌,他轉頭看向司馬談,緩緩扯了扯嘴角,幽幽道:“卿之子如此本事,不能得見真人真是可惜了。”
司馬談心顫了顫,低頭回道:“陛下見諒,犬子在外遊曆不知去向,待他歸家,必令他麵聖請罪。”
劉徹意味不明地哼了一聲,後世人對這司馬遷盛讚,倒不好對他怎樣了,不過既然他史書寫得好,今後就好好寫書算了,但這次他得好好審查一番才行。
再看萬裡之遙的草原之上。
“將軍!”
霍去病轉頭就見一群五大三粗的軍漢一臉激動熱淚盈眶地盯著他,一時覺得沒眼看。
不過他心中如明鏡一般,他畢生理想是馬踏匈奴,為大漢去除邊患,對於旁人的評價他並不在乎,也並不在意天幕所說的後人為他打抱不平。
霍去病翻身上馬,向前方揚了揚馬鞭,大聲道:“休息夠了,繼續向前!”
左右下屬都習慣了他沉默少言的性格,聞言也收斂情緒,跟著上馬,一路向著匈奴腹地奔馳。將軍什麼身份性格都無所謂,能帶他們打勝仗就是好將軍。
而被比較的李廣,氣得一口血噴了出來,“李廣難封”的預言和陛下的不信任已然讓他備受打擊,但最讓痛苦地是他以這樣的形象在後世聞名,一時間,對那司馬遷真是愛恨難辨。
【“再說回來,要說太史公其實對衛霍應當也是敬佩的,列傳裡重點描寫和讚美了衛青推功讓爵、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愛國思想。”
“因此《史記》中出現的這樣細微的區彆對待,後人猜想要麼是階級認知不同,要麼是衛霍作為漢武帝愛將寵臣受了一點點遷怒。”】
劉徹挑眉,喲,這司馬遷與他還有恩怨呢。
司馬談呆滯,這這這……兒子是做了什麼?
【“這就又跟李廣一家三代有關了。”
“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路失期未能參戰,回朝後難以麵對於是自殺了。他有一個小兒子李敢,在此戰中跟著霍去病立功封了候,回程聽說父親死訊,覺得是衛青指揮不公造成的,一時氣憤以下犯上打傷了衛青,衛青為人厚道隱瞞了此事沒有宣揚,但這瞞不過親外甥霍去病。”
“霍去病自小沒有親爹照拂,與舅舅衛青情同父子,怎麼能忍受自己的屬下竟然傷害自己舅舅,於是在陪漢武帝在甘泉宮狩獵的時候氣憤地一箭射殺了李敢。這事對錯很難說,但對漢武帝而言,一個李敢又怎麼比得上他的冠軍侯,於是心安理得地拉了偏架,說李敢被鹿撞死了。”
“對此甘泉宮的鹿想說:欲加之罪啊家人們。”】
劉徹表情有些不自在,這種隱秘事怎麼天幕也說出來了。
【“然後是李廣的孫子李陵,本來漢武帝覺得他有其祖風範,因此挺器重他的。後來他跟著李廣利去打匈奴右賢王,原本命令他管轄軍需物資,但李陵主動請戰,獨自率五千步兵分道出擊,漢武帝同意了。”
“可惜,這個時候,漢匈之戰已不同衛霍在時,漢武帝仍是那個漢武帝,另一個美人的兄弟李廣利卻絕不是衛霍了!”
“於是李陵雖率軍力戰,終因糧儘矢絕,救援不繼而投降了。本來在當時漢匈之間的將領若是打仗時不幸被俘投降,也不算是會殃及全家的大罪,因為後麵很有可能又會找到機會反複回國,因此也不會狠絕誅滅全家斷其後路。”
“但倒黴的李陵。匈奴那裡有個叫李緒的漢朝降臣,在為匈奴練兵,結果傳到大漢就是‘李少卿在為匈奴練兵’,皆以為是李陵。這讓劉徹大怒:‘我這麼器重你,你投降就算了,居然還為敵國練兵。’”
“勃然大怒的漢武帝絕不自耗,立馬將李陵家處以族刑,他母親、兄弟和妻子都被誅殺。”
“所以李陵是個倒黴蛋,但這件事跟司馬遷又有什麼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