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孫為表誠意,獻上一千匹馬作為迎娶大漢公主的聘禮。於是元封六年,被選中的劉細君被封為公主,帶著豐厚的嫁妝和浩浩蕩蕩的送親隊伍、陪嫁人員出發了,《漢書》有雲:‘賜乘輿服禦物,為備官屬宦官侍禦數百人,贈送甚盛。’顯然,漢武帝對此報以極大的期望,出發時還親自送行。”
“我想,選擇第一次選擇貨真價實的劉氏宗室女和親,除了表示誠意外,漢王朝應當也想到當初婁敬提出的‘和親之策’,其核心在於讓帶著劉氏血脈的後人繼承王位以達到親漢的目的。”
“當年提出時,因為各方麵原因,未能實現。”
“而在漢武帝時,正值匈奴北遁,大漢影響力開始向四麵輻射的局麵下,這樣隱秘的野望,似乎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發生的事了。”】
劉邦眼睛一亮,天幕這樣說,是不是意味著此計後世確實實現過?
宣帝往後的漢帝頓悟,這是在說解憂公主的子嗣吧。
【“細君公主就這樣踏上了遠離家鄉的道路。”
“在交通便利、交流便捷的現代,遠嫁都是很多一件對女性而言風險極大的選擇,更彆說古代了。”
“而細君公主麵臨的更是國與國之間的政治聯姻,注定讓她幾乎彆無選擇。”
“細君公主一行到了烏孫後,帶來的陪嫁人員建造了房屋,烏孫王獵驕靡表現得還算喜愛這個異國公主,劉細君也儘著和親公主的職責,多次舉行宴席,將武帝陪嫁的錢幣和絹帛贈與國王身邊的親信顯貴,以此籠絡人心,希望他們能在匈奴和大漢間,更偏向大漢。”
“想來,《漢書》既有如此記載,那麼說明劉細君這個和親公主在大漢人心中是儘了自己的職責的。”
“但她本人的痛苦,卻無人能解。”
“就像是人如其名,細君公主本人是一個心思細膩、性格敏感的藝術家。”
“她嫁給的烏孫王獵驕靡,具體年齡不知道,但孫子都已經是能成親的年紀了,算來昆莫就算沒有六七十,也該有五六十歲了。”
“一個妙齡少女嫁給一個老翁的痛苦可想而知。”
“而更令她痛苦的是,她不懂烏孫話,昆莫自然也不會去學習漢語,兩人語言不通根本無法交流。”
“細君公主作歌——”
天幕下眾人看著一個身形消瘦、眉目憂鬱的女子抱著琵琶悲傷地唱著: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王延。
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國家令她遠嫁他鄉,生活習慣和語言皆不同,她日日夜夜思念著故土,甘願化作黃鵠飛回家鄉。”】
音樂是共通的語言,即便是不懂細君在唱什麼,也能被她歌聲中的悲傷受感染。
遠在異鄉的人們也被勾起對故鄉的思念,不由潸然淚下。
而最能感同身受的,莫過於同樣遠嫁異鄉的女子們,一旦出嫁,便成了彆家人,千山萬水,終其一生再難見到家鄉的一草一木,於是看著天幕上的細君不免心中惻然,原來這般金枝玉葉的貴女也有這般遭遇,也有一些女子心中有些明悟,不管地位高低,所有女人其實都是同命運的。
而本與母親抱頭痛哭、垂淚漣漣的劉細君怔怔地看著天上,同為一體,她是最能體會到天幕女子的悲傷和憂鬱,這讓她也心中彷徨,她的命運便是如此嗎?
當然也有些人不以為然,一臉大義凜然地說:“她從小錦衣玉食地養著,不就是嫁得遠了些嗎?真是矯情。”
【“生活在一個習俗不一、語言不通地方,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倍感痛苦的。”
“這首細君公主情真意切做的詩歌傳到長安,便是刻薄寡恩的漢武帝也為之動容,”
“但政治婚姻,並不會因為誰的痛苦而改變。”
“漢武帝的安撫方式也不外乎是每隔一年,便派使者帶著編織和刺繡了花紋的衣物,前去送給她,聊勝於無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