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如水與柳世然打量著蘇常人。
察覺到視線,蘇常人收了放在縣令桌上的手,坐在一側專供縣丞坐的小桌前。嘴角掛著不多不少的微笑,露出一幅欣賞才子的樣子:“黃縣令聽聞兩人才氣斐然,今日特請兩位前來是想留下文章一二,也叫縣塾的先生們學學。”
溫如水垂眸。
這些日子,兩人除了讀書便是在收集線索,當年與冤案相關的人名不知在心中翻來覆去多少次。
蘇常人,梅山縣縣丞。當年梅山縣縣衙提審溫厚做出判決時,作為縣丞的他應該也在場。還有重要的一點:他姓蘇,和蘇子榮一樣是梅山縣蘇家的人。
溫如水思量著蘇常人的真實目的,沉默久了些。
蘇常人未聽到回應,掛在嘴角的笑淡了。
柳世然高聲答:“謝大人。”
被柳世然聲音喚醒,溫如水反應過來,一同行禮後起身問道:“大人請出題。”
“第一題,論為官之道。不拘形式,不考究書法,兩位隻專於內容即可,就辯官在其位,應有為還是無為。”蘇常人拿起桌上一本書自顧翻了起來,不看兩人投過來的視線。
柳世然與溫如水相視一眼。
果然有問題。
溫如水心中思索一番:縣試結果未出就被帶到縣衙,以文章為虛,探聽兩人才能是實。
隻是這辯題蹊蹺:官在其位,應有為還是無為。
縣令黃奔雲宣揚無為而治,可管理一縣,政事、治安、賦稅、訴訟多如牛毛,又怎能真的無為?
溫如水看了低頭讀書的蘇常人一眼。
縣令無為,那縣丞必得有為了。
溫如水搖搖頭,心道:蘇常人又偏偏問的是“官在其位”,就差直接昭告天下梅山縣縣令屍位素餐了。
溫如水料定,這樣的答卷蘇常人不敢叫第四個人看見。
果然,兩人的文章被人收走,直接交給了蘇常人。
蘇常人麵色如常將兩頁紙收在袖中,說道:“蘇某不才也想討教討教,這次隻做一首詩,賦得斜陽晚鐘。”
溫如水輕笑一聲。
按科場的規矩,詩題前須加“賦得”二字,要求全詩不僅要圍繞斜陽晚鐘,還要求對仗工整,用語考究,講究渾身天成,是典型的科舉試題。
蘇常人加了“賦得”二字,就不隻是讓他們隨意作詩一首了。
出了縣衙,兩人並肩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