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活在國家之巔 20.活在國家之……(2 / 2)

暖暖重遊世界 朱某2008 4954 字 10個月前

法官:“你煽動民眾叛亂,企圖推翻女王的統治,奪權篡位。”

“我一直都在倫敦塔裡,收不到任何外界的訊息。關於民眾叛亂,我還是剛剛,從你口中聽說。”

法官:“沒有人能證明,你說的話是真是假。”

女孩語塞,就在這時,組織民眾反叛的統領,不顧一切地站出來,力證暴亂都是他一手策劃,與任何人無關。在這位統領被拉走處決時,他與女孩四目相對,眼神間,傳遞著超越生死的希冀。女孩當庭獲釋,她走出倫敦塔重獲自由時,依舊神色自若,卻儼然透露出,王者之姿。

瑪麗女王想儘辦法,努力生下兒子,卻和自己的父親一樣,徒勞無功。私生活混亂的瑪麗女王,精神每況愈下。後繼無人,瑪麗女王臨終前,心不甘情不願地,按照父親的遺囑,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妹妹。1558年11月17日,少女終於擺脫了,伴隨著她生命中前25年的死亡陰影,成為掌握生殺大權的,英格蘭最高政治領袖。她的名字從此被後人銘記: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

閱讀並翻譯,歐洲多國語言著作,在伊麗莎白一世看來,是一件比加冕為王,有趣得多的事。然而她知道,如果自己不戴上王冠,那麼頭戴王冠的人,又會威脅她的性命。

既然如此,我當國王,就當國王吧。誰能料到,天底下無數野心家覬覦的至高王權,竟被一個抱著得過且過心態的少女繼承。或許,這就是命運。

弟弟和姐姐,給伊麗莎白一世,留下一堆爛攤子:宗教矛盾上升為民族矛盾,國家處在分裂邊緣;無能國王不抓經濟,搞得就連皇宮內院,都帶著財政赤字;鄰國知道英格蘭處於危機,恨不得早點把這個國家瓜分成自己的領土;上至朝臣下至百姓,由於對瑪麗女王的刻板印象,已經不相信女性能治理好國家……

伊麗莎白一世剛上任,就每天勤於國事,夙興夜寐,忙得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她深知攘外必先安內,既然宗教矛盾無法根除,那麼就從她自己開始,儘可能緩和。伊麗莎白一世當眾講話時,不強調自己的宗教立場,而是告訴大家,即便存在宗教分歧,我們,依然可以和平地生活在一起,建設我們的家園,並實現共同繁榮。

期間,伊麗莎白一世也遇到過,和姐姐近乎一樣的宗教流血衝突。她的處理方法是,在全國範圍內頒布條令,如果宗教激進分子繼續鬨下去,她將采取,比瑪麗女王更加殘忍的手段屠殺鬨事者。條令的結果當然是雷聲大,雨點小,解決宗教衝突的同時,未傷及無辜。對同樣事情的不同解決方式,我不難看出,姐妹倆在相同的環境下長大,瑪麗對這個危機四伏的世界充滿恨意,而伊麗莎白,卻始終相信美好。

有鄰國挑釁英格蘭,自然也有鄰國示好,求婚女王,以此獲得兩國間長久友好。作為女性國王,伊麗莎白將自己的性彆劣勢,通過感情上的權謀,轉化為優勢:她不直接拒絕任何求婚者,同時也不答應那些手握重權的男士們,而是將他們的感情,控製得遊刃有餘,用自己的處子之身為籌碼,達到不費一兵一卒,保衛並強盛英格蘭本土之目的。

以現代普通人的感情觀看,伊麗莎白一世無異於是玩弄感情的女海王。可正是她這樣的做法,為英格蘭本土,爭取了長達30年的和平發展時機。當時,歐洲恰逢大殖民時代,各國為了利益戰亂不斷,這寶貴的30年,使英格蘭在彆國的混亂時間裡後來居上,一躍躋身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行列。

對於自己終身未嫁,時常保持沉默的伊麗莎白一世,難得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我早已結婚,丈夫就是英格蘭王國。”

在女王的帶領下,英格蘭快速的資本積累,早已觸碰彆國利益。順帶一提,女王在經濟上的態度,和宗教上類似:隻要不鬨事,什麼宗教信仰都行;隻要能賺錢,什麼方法都行。當時英格蘭的財政收入,包括且不限於黑奴貿易、殖民擴張、港口稅收,以及針對彆國的,燒殺搶掠等海盜行為。

1588年,當時的海上霸主西班牙忍無可忍,向英格蘭宣戰。

據可靠消息,西班牙集合全國海軍,組建了無敵艦隊,規模前所未有。目的就是,在英格蘭海域登陸,將英格蘭一舉擊敗。戰爭無法避免,天命之年的女王,親自披掛上陣,號令全軍的颯爽英姿,絲毫不遜軍中的青年才俊。

悉心聽過士兵們對這場即將到來戰爭的看法,女王昂首挺胸道:“今天,是我們的節日。因為我們在安然度過今天,回到家鄉後,每當提起這一天,都會肅然起立。每年當這一天來臨,我們都會擺酒宴請親朋,然後卷起衣袖,露出傷疤給他們看。說這些傷疤都是在多年前那場戰爭中得來的。我們以後都會老去,老年人記性不好,可即使忘了一切,我們仍會分外清楚地,記住今天乾下的英雄事跡。我們的名字,在他們的嘴裡,就像家常話一樣熟悉。什麼我的名字伊麗莎白啊,你的名字埃克塞特啊,他的名字薩利托格雷、格羅斯特啊,等等。到那時,他們飲酒談笑間,就會親切地,重新把這些名字記起。今天發生的故事,每位好老人家,會細心講給他的兒子聽,而每年今天的節日,直到世界末日,永遠不會消失。行動在今天這個節日的我們,也永遠不會被人忘記。我們是少數幾個人、幸運的少數幾個人,我們是一支兄弟的隊伍,因為今天他和我一起流著血,就是我的好兄弟。無論他怎樣低微卑賤,今天這個日子,會給他帶來紳士的身份。而此刻,正躺在床上的英格蘭紳士,以後將會埋怨起自己的命運:怎麼沒派他到這兒來?而且以後他與我們當中的任何人說話,都會麵帶愧色,覺得自己夠不上,紳士之名。”(摘選自《莎士比亞全集》,女王統治時期,將整個歐洲文學發展,帶向前所未有的頂峰,史稱“文藝複興”。由於伊麗莎白一世淵博的學識,更有野史表明,莎士比亞這個名字,是女王的筆名之一。換句話說,莎士比亞的作品中,可能有一小部分,真實作者,正是伊麗莎白一世)

西班牙無敵艦隊,浩浩蕩蕩地航行在海上。突然,海麵狂風大作,雷雨交加,即便是無敵艦隊,也無法抵抗天罰。惡劣的天氣,打得艦隊潰不成軍,隻能放棄原計劃,返回西班牙。在女王的帶領下,英格蘭海軍兵不血刃地大獲全勝,看起來全是上天的功勞。然而,占儘地利人和的英格蘭軍,在當海盜時,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海戰經驗,即便沒有那場毀滅西班牙艦隊的暴風雨,英格蘭海軍,真的毫無勝算嗎?

此後,女王聲望高漲,她既是英格蘭及愛爾蘭女王,也是名義上的法國女王,還兼理蘇格蘭國事。雖然她也做過一些錯事,例如任用老臣們無能的後代、同意反攻西班牙果然敗北、軟禁蘇格蘭女王致死…但伊麗莎白一世的成就,足以代表都鐸王朝末期的輝煌。

即便年老體衰,女王還是佩戴著沉重的首飾,畫著遮蓋天花印的濃重妝容,寡言少語且儀態端莊。女王的奢華,不是大興土木、強加重稅、勞民傷財,而是用自己的錦衣華服,去展現整個大英帝國,壕奢之榮光!

蒼老的女王交代完後事,沉沉睡去。夢裡,女王又變回60多年前的那個小女孩。現在,她對死亡不再恐懼。她一反常態,跟我說了很多話:包括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最終會走向統一;包括大英帝國的殖民地,會多到一天24小時,殖民地的太陽始終不會落山;包括英格蘭海軍,要不了多久,就會真刀真槍地打敗無敵艦隊,續寫新的輝煌……我作為重遊者,驚訝於她說的那些,未來全都成真。同時我也疑惑,為什麼她知道得這麼多,卻在大臣發言時,總是保持沉默。我恍然大悟,其中原因,正是伊麗莎白一世的座右銘:明察無言(video et taceo)

榮光女王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