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心理學家將情緒界定為一種軀體和精神上的複雜的變化模式,包括喚醒、感覺、思想、行動。
江承誌剛剛的一番表述,越到後麵語速越快,語氣語調也越來越急促高昂。雖然看不見他的麵部表情,但是能看見他攤手擺手的動作。
他的表述中不止一次提到,“為什麼媽媽不告訴我”這句話。這就是黃盟接下來要搞明白的問題——他情緒背後的思想,即認知過程是怎樣產生的。為何“沒有告訴他”讓他如此在意。
顯然,江同學自己也不明白。
接收到他無措地目光,黃盟安慰道,“沒關係,你表達得很好,也很清楚。現在我們來從頭捋一捋吧。”說著伸手拍拍他的肩膀。
“你偶然間聽到一段對話,發現媽媽原來一直在拒絕彆人介紹的對象,原因是考慮到你的關係。你因此感到內疚、自責,覺得自己阻礙了媽媽獲得幸福,甚至覺得因為自己她才會這麼辛苦。
“你想到了考取外地學校,遠離媽媽這個方法,認為這樣就不會妨礙到她。但以你現在的成績又是遠遠不夠的。你拚命複習、做題,卻發現不僅沒有進步,成績反而有下降的趨勢。所以你心裡著急、生氣,覺得自己笨、沒用。是這樣的,沒錯吧。”
江承誌沒有回答,隻是點點頭。
黃盟也跟著點點頭,繼續說:“錢老師來找我,是因為你最近情緒不穩定,並且嚴重影響了成績。但這其實是一種雙向關係。情緒不穩定導致了成績下滑,成績下滑讓你的情緒更加消極沮喪。所以你才會控製不住發脾氣。現在我們來找找看,你最初的想法是什麼,或者說最底層的情緒是什麼?”
江承誌又不明白了,一臉疑惑地望著黃盟。
“想想看,你除了內疚自責,還有沒有其他的感受?”黃盟繼續引導。
江同學搖搖頭,不是沒有,是不知道。
“你剛剛的表述裡麵說,媽媽應該告訴你這件事,應該問問你的意見。你為什麼覺得是應該呢?‘應該’這個詞,往往是高階對低階的用詞。比如,父母經常對孩子說,你不應該吃那麼多糖,不應該一直玩遊戲。這種表述含有一種命令的意思,一種理所當然的感覺。”
江承誌沒想過這些彎彎繞,他不過是順口這麼說而已。
“我可不可理解為,你認為媽媽相親或者再婚這件事,必須先經過自己同意才行。”
黃盟的理解顯然不被讚同,江承誌撇過臉,乾脆爽快地答道,“沒有”。
“好,我們假設。媽媽沒有提前告訴你這件事,直到最後才說認識一個不錯的對象,打算跟對方結婚,你是什麼感覺呢?”
“可是她為什麼不告訴我?我是他兒子呀,這麼重要的事情不應該先告訴我嗎?”
“媽媽或許忘了呢?而且作為成年人,她可以自己做決定,有自主選擇的權力,也不必要都先告訴你吧。”
“一時忘記了還能一直都忘記嗎?她是可以決定,我也會支持她,但是為什麼不告訴我。我們明明說好要無話不談的。”江同學的語氣越來越急,聲音越來越大。
聽著他宣泄式的發言,黃盟算是全明白了。不是因為內疚自責,是自覺被欺騙,繼而某種自我認知受到挑戰。
單親媽媽在撫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說起獨自育兒的艱辛。或許還會不時念叨,自己除了孩子什麼都沒有。又或是強調,為孩子付出了多少心血。
有的孩子不能接受這種說法,便會生出逆反心理,認為母親束縛控製了自己。很多社會新聞中的弑母案就源於此。
也有的孩子認同了這種想法,會生出依戀情感。母親的認可和誇讚就是最好的獎賞,對母親全然信任順從。容易生出戀母情結。
而孩子與母親之間還存在著共生關係。這種關係會影響孩子以後的身心健康發展,也會影響母親的心理。
如果共生關係分化不完全,就會產生過度依賴的現象。可能是單方麵依賴,也可能是互相依賴。有一個國外的案例,說的就是一個三十多歲的成年男性,還需要母親幫他洗澡,晚上更是同床共枕。這就是共生關係發展到極致的變態體現。
在江承誌的家中又是另一種體現。在他小時候,母親或家中親戚長輩說過,“媽媽隻有你,你要聽話懂事,和媽媽一起建起這個家”。久而久之,他越來越懂事,越來越會照顧人。母親也會一直稱讚他,說他做得很好。這讓他覺得自己是被需要的。
漸漸地,他便生出了“母親需要自己照顧,自己是母親的依靠”“要更成熟懂事,要一直照顧好母親”這類想法。這種被信任、被需要、被依靠的感覺讓他獲得滿足。
而當他發現母親有事瞞著自己,‘被信任、被需要’的自我認知開始動搖,開始質疑自己的價值。從而產生一係列的疑惑、憤怒、傷心、委屈等情緒。這些才是他最底層的情緒,也是被隱藏的潛意識。
捋清了這些,黃盟又等了幾個呼吸,而後直接問道:“你是不是覺得媽媽騙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