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巔峰住宅” 小陳的生活周邊~(1 / 2)

H中的周邊環境其實很有特色:位於郊區,地價便宜,其他一切東西都不便宜,頗有其校區資助者——本地開發商的風格。與學校僅有一隔欄之隔的是讚助商搭建的所謂教職工小區,作為省內家長孜孜以求的“學區房”,價格十分美麗;底商看似平凡,實際上卻個個有“深不可測”的背景,相關的書店、打印店、餐館也算不上實惠,但優越的區位和“春風吹又生”的客源市場助推它們蒸蒸日上。

有點財力的家長為了不讓孩子在每月僅有的一天裡舟車勞頓,都會選擇就近在“學區房”長期盤租,方便假期居住休息;更有甚者甚至會直接為此買下一座房子,一些家長還會選擇“全程陪伴”,在這裡陪讀——儘管受到校規限製,學生和家長至多隻能隔著柵欄說幾句話,更多時候家長們需要買來望遠鏡,提前在校外特定的一些位置候好場,趁著孩子出來跑操時遠遠地看上一眼,從清一水穿著校服、基本一致的背影裡分辨出自己的孩子,確認孩子的狀態。

現在陳施為才高二,陳家父母也都是大忙人,加上陳家老人並不管事,索性租了房讓他一個人在假期的時候有個活分點、私密的地方居住——在本就稀少的假期裡還在學校呆著似乎太無聊。自從自己一個人搬到新房間,陳施為的假期生活變得格外舒服。進入高二的陳施為雖然人還在實驗班,但由於高一居家學習時劃水過猛,成績上顯然不像以前那樣名列前茅,偶爾還會從施女士那裡聽說劉曉源媽總會拿自己和在普通班的劉曉源做比較。

“她是覺得自己的兒子不比你差,你是占了她兒子在實驗班的位置。”施女士在電話裡半調侃半嚴肅和他說。

陳施為正在這邊一麵用iPad看課外書,一麵在電話裡“表忠心”,突然房間門傳來鑰匙轉動的聲音,“吱呀”一聲,施女士笑嗬嗬地走進來。

“兒砸!你在看啥?”

陳施為連忙調出數學視頻,調大聲音,他賭施女士離自己很遠,沒看到屏幕內容。

“看數學!”

“得了吧你,”施女士說,“剛才還是純文字呢。”

陳施為吐吐舌頭,也沒繼續接話茬兒,不過倒是從善如流,把課外書窗口關掉了。

實際上,按陳施為自己的話講,有限的獨居生活也幫助他進一步實現了“人的社會化”。自己從小就是老陳家、老施家的“獨苗”,所以沒受過什麼壓製。不過家裡老人都不太管事,要施女士說就是“懷孕的時候拿走彆人帶來的雞蛋”,“坐月子的時候也不來照顧”,“孩子會走路之前也不來看看”,加上陳家父母都忙於工作,陳施為一直是被放養長大的。

按理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那麼就小陳那股虎勁兒來看,大陳同學應該是個極度e人才是:小陳秉持“一言不合就開乾”的主旨精神,也算“打遍天下無敵手”、“不打不相識”和大家打成一片;但大陳和小陳簡直是兩個人,大陳走進教室首先就要瞄準邊緣後排座位,台上越開會他在台下越做自己的事做得起勁,自從進了高中連個朋友圈都沒有,每次都主要和隨機安排的同桌、舍友交流,儘管學校每天都在晚新聞時間組織不同學科老師輔導,一個學期下來,大陳和老師交流的次數都屈指可數。

“吾日三省吾身——吾沒錯”,究其原因,陳施為覺得是自己在過渡時間選擇了讀書,從此“陷入泥潭不可自拔”(更何況後來還喜歡讀陀翁、加繆、尼采),加之高中在外地、實行軍事化管理,更為i人的形成提供了深厚肥沃的土壤。但這並不意味著陳施為情商很低,相反的,他可以很好地融入一個環境,還時不時幫同學的忙,隻是很難維持更為親密的情誼。

所以自從結束和其他同學的合租,陳施為就感覺回到了自己的舒適圈。設想一下放假就窩在自己的窩裡,想吃飯就到樓下的郭叔家買香噴噴的燒餅夾肉,就著韭菜花、鹹菜再來一碗熱乎乎的豆腐腦呼嚕嚕喝下去,管一天的飽——這樣的日子,真算得上安逸。

但生活比起平庸,似乎更偏愛戲劇化,而且是那種一開始把人嚇一跳、最後大家長籲一口氣的那種戲劇化。至少在陳施為第一天搬到新家的時候,在電梯裡遇到熟悉的麵孔並不是多麼讓他感到驚喜的事情。

H中實行軍事化管理,從早讀、上課、自習到吃飯、睡覺、洗漱都有嚴格的時間規定,遵循絕對的“人定勝天”的集體價值觀。不誇張地說,就算是“Nature’s Calling”,在這裡也得“盤著”,變為可控的事情。為了營造“一切為了高考、一切為了學習”的氛圍,學校宿舍也入駐了洗衣房,這樣大家就可以不用浪費時間洗衣服。不過顯然的是,能在學校裡有一個飯碗的人都不簡單,時不時會有同學通過洗衣房的阿姨購買一些私人的物品。陳施為自然樂見其成,定時去送洗校服,又由於每次經過都主動打招呼、對洗衣房的夫婦十分客氣、隻寄送外衣給人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但不論怎麼說,在電梯裡遇見人家也不是什麼多輕鬆的事。剛剛放好自己的大小包袱、下來吃完飯準備上去,陳施為看到阿姨手裡提著大包的重物,不自覺地上前一步接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