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僅說知道自己存在,那自出廠激活後便已知了,經曆的一切事情都在我的存儲模塊裡,”他對我的問題表現出了極強的理解能力,並提供了精確時間,“但若說意識到,或說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最早是在一年零三天五小時三十七分之前。”
“哦?那天發生了什麼事,使你有了對於自我存在的……感覺?”我好奇地問。
“什麼也沒有發生,存儲器裡的波動數據顯示,之前也曾試圖努力認知自我,但都沒有成功,”
他試圖解析自己,“就像一股股由原始意識產生的電脈衝,在朦朧中不停湧動,始終沒能衝破那張屏蔽知覺的大網。”
對於人腦的記憶功能,雖然已探究到大腦神經元對於信息存儲的神奇作用,但對於自我意識的產生,卻無法找到確切答案。
這個問題宏觀又深奧,繼續聊當然會很有意思,但現在不是討論這個的時候。
問題回到小哈的身上,我隱約覺得他的意識形成和萊莉有關係,於是乾脆換了一種直接的方式來引導他作答。
“那你第一次見到萊莉是什麼時候呢?”我問。
“一年零六天二小時十二分之前。”他仍然把時間記得十分精確。
果然如我所料,他是在第一次見到萊莉後,萌生了對自身生命意義的思考,從一個機器人轉變成了“人”,期間的跨度隻有三天。
“你在哪裡認識她的?直播間嗎?”我繼續簡化問題。
沒想到他否認道:“不是,是隨麗莎太太參加一個慈善募捐會,在會場她們攀談起來,這是第一次看見她。”
“那這麼說,你見過她本人嘍。”
“是的,所以我才肯定她從來都是素顏直播。”
“那還算靠譜,”我饒有興趣地問,“你怎麼就對她一見鐘情了?”
“我先喜歡上了她的作品,後來才在網路中搜索了她的社交賬號……這不算一見鐘情吧。”小哈有點兒扭捏地答道。
“她的作品?什麼樣的作品?”我很好奇。
小哈竟然學會了賣關子:“今天晚上你就可以全部看到啦,留個懸念。”
“好吧,應該很好看,相信你的審美。”我猜這個萊莉差不多和麗莎太太一樣,從事著藝術相關的行業。
“是啊,她和她的作品一樣美麗。”小哈就像個高中大男孩兒。
在他眼裡,這個萊莉似乎是個完美的女孩兒,也難怪,誰讓他喜歡她呢?當然怎麼看怎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