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寵將劉昀倒給他的酒細細品完,這才放下酒卮,對著張遼道:
“原是大將軍的部屬。大將軍的意思我已明白,張小將遠行至此,可是求援而來?不知所為何事?”
文縐縐的官腔,聽得出客套之意,卻無法捕捉到溫度。
若是其他人,在這一頭冷水澆下來的時候,估計已亂了分寸,或是直接打退堂鼓。
唯獨張遼神色不變,莊嚴一禮,不卑不亢地回答:
“離京前,我奉大將軍之命,往河北募兵。但當我募完兵,回到雒陽……”
此處略作停頓,省去了後麵的話,可在座的兩人都明白張遼沒說出口的是什麼——
一回京,就發現上司何進被殺,前任上司丁原也被宰了,他這個募兵相當於白乾,而且招過來的兵還帶不回去。
“京中紛亂,移天易日。我在河北募得的千餘兵丁皆為流民,背井離鄉隨我南下,被河內攔在郊外,無處可去。”
說完,張遼起身,再次一揖,
“遼不敢求援,更不敢叨擾殿下。隻是鬥膽……冒昧一問:殿下封地可還缺人?能否給予這些兵丁一個容身之所?”
劉昀此時理解了張遼的想法。
張遼剛到何進手下做事沒多久,就出去辦個差的功夫,老大何進就死透了。作為何進手下一個官職普通,沒有資曆的從屬,張遼自己都前途未卜、渺茫無望,更彆說這些被募來的士兵。他們甚至都沒有在官方記過名,被攔在河內郡的城外,連京郊都不給進。隨時都可能被當成亂民,被關內混亂的軍部勢力清理。
張遼帶著何進生前留下的信件上門,不過是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思”。陳國雖小,但國君強勢,靠著強大的武力震懾肖小,又有名相駱俊濟困扶危,收留了鄰郡的許多流民,救了無數人的性命。因為這些傳言,張遼一咬牙,帶著千人南下,讓千人留在陳國郊外,自己帶著符傳與信件,獨自入陳王府拜訪。
他心知這一趟希望渺茫,但為了那一千餘人的性命與未來,還是甘願一試。
事實上,劉寵也確實不想收這燙手的一千多人。
換句話說,其他地的任何一個諸侯,都不太願意收容這一支空降的兵丁,除非實在缺人,不得不冒險為之。
劉昀也深深明白這點。
他們陳國不缺士兵,也不缺人口。黃巾之亂的這幾年,他們收了鄰郡的許多民眾,廢了許多功夫才將內部安排妥當。
放這不知底細的一千多人進來,無異於是給自己安定的內部加了一千個不安定的因素,既沒有必要,也十分冒險。
何況,這一千多人還不是普通的民眾,而是能扛刀能鬥毆的士兵,就算新編入伍,也是有把子力氣的青壯年。彆看這一千多的數值好像不多,一千多個青壯年男人的暴動,那可不是鬨著玩的。
如果今天來的是其他人,劉昀大概率會拒絕,可今天來的偏偏是張遼……
與劉寵對視一眼,劉昀起身,在張遼的胳膊上虛扶了一下。
“將軍為這一千人奔波籲請,尋求庇所,那將軍——又欲何去何從?”
以張遼目前的官職,尚沒有資格用“將軍”相稱。劉昀的這句“將軍”,既是客套,也代表了他的看重與尊重。
張遼訝然,意外地看向劉昀。
比他小三四歲的少年,眼眸清亮而認真,全然找不到玩笑的痕跡。
“我原是丁刺史的從屬,後來入了大將軍的部曲,未入雒陽軍的編簿。”
沒入官方的編啊?那正好,流程都免了,跑路也不會有人追責。
“我正缺個‘舍人’,將軍可願暫時屈就,任我陳王府的‘世子舍人’?”
這個官位不太高,可沒辦法,他爹不缺人,而王世子的屬官就那麼幾個。而且不管張遼未來多麼厲害,他現在隻是一個剛成年的年輕人,沒有資曆也沒有功績,要是給太高的官職,不僅無法服眾,就連張遼自己也會心存疑慮。
事實也確實如此。張遼剛剛加冠成年,即便武力過人,在丁原手下擔任的也不過是名不見經傳的從事。在何進那服役的時候,何進也沒給他一官半職,隻把他當編外人員使用。如今素未謀麵的陳王世子,一見麵就給了個在官署有正式編製與俸祿的職位,這已經是一件極其意外的事。
比起在雒陽亂局中謀生路,在相對安穩的陳國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能得世子賞識,遼之幸也。”表明意向,張遼仍然沒有忘記他此次前來的目的,“隻是……那一千餘人……”
劉昀看向劉寵。
劉昀是陳國世子,在屬官人選上可以自己做主,任用張遼。但一千多個士兵事關重大,必須得由封地的最高領袖做決定。
劉寵視若未見,不疾不徐地替自己斟酒。
雖然沒有明言,但劉昀通過劉寵的動作,讀懂了他的心聲。
——若想留下張遼,留下他一人便是。
劉昀並非不知道“性價比”三個字,但他對張遼的期望遠不止一個俸祿二百石的舍人,自然要將這件事辦妥帖了,杜絕所有負麵影響。
他快步走到劉寵身邊,跪坐在同一張茵席上,替他斟酒。
斟完酒,他垂袖正跽,看似在劉寵右後方極近的位子安坐,實則借著身影與桌案的遮擋,狂戳劉寵的腰。
劉寵的眉心狠狠一抽,端著酒卮的手卻是極穩,慢條斯理地飲酒。
戳戳,再戳。
不知被戳了多少下,等到劉寵感覺自己的腰都快被戳麻了,他才放下酒卮,對著張遼道:
“那是一千餘人,不是十人百人。”疏俊的眉眼一改往日的隨和,鋒利而威重,“文遠可知,若這一千餘人生變,會造成多大的禍患?”
注意到稱呼上的變化,劉昀及時收手,正襟危坐。
張遼肅容回道:“願以項上人頭作保。”
劉寵散開眉峰間的厲色,朝劉昀揮手:“便由世子安排。”
劉昀起身:“臣領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