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章 荀彧三問(上)。……(1 / 2)

劉昀沒想到會在這裡碰到荀彧,身形一頓。但既然碰上了,他便大大方方地行了一個士禮,算是打過招呼。

荀彧還以士禮與拜禮,趨步走近:“世子。”

劉昀不知道荀彧何時來的,客套道:

“衣冠狼藉,讓文若見笑了。”

聽聞此言,荀彧肅容正色:“世子救人心切,彧豈能笑之?”

聽到這一句話,劉昀便知荀彧早早就來了,方才的一切都被他看在眼中。

既然趕了個湊巧,那就不用再急著去換衣服。劉昀與荀彧一同走到大道的角落,短暫的寒暄後,進入正題。

“文若與誌才在驛舍可住得習慣?可有什麼缺的?”

“勞世子掛念,我二人一切皆好,”荀彧略作停頓,緩緩道,“隻是……彧心中有一些疑問,尚未得到答案,因而輾轉難眠。不知是否有幸——向世子討教一二?”

多年來的打磨,讓劉昀敏銳地聽出荀彧的話外之音。

這所謂的“疑問”或許並不是困擾荀彧的未解之謎……而是荀彧為他設的難題。

像荀彧這樣胸有溝壑的高士,會在什麼情況下突然出題,讓人替他“答疑解惑”?

想到某個可能,劉昀冷不丁地緊張起來。

荀彧這是……在給他發放《公元189年·普通高等名士招主公·全國統一考試》試卷?

仿佛一瞬間回到高考現場,劉昀登時如臨大敵:“文若請講。”

“第一問,若世子坐在一艘精致碩大的樓船上,而樓船居於沸海之間,隨時都會翻覆,世子將如何行動?”

沸海,指的是如沸水翻滾般洶湧的海域,也時常用來指代亂世。

劉昀飛快地做著閱讀理解。

荀彧這個問題的深層意思是:如今的大漢正逢亂世,就像那危險的海,隨時能吞滅一切。他所在的陳國看似富強繁榮,實際上,仍被危險的海浪包圍,劇烈顛簸,隨時都有覆滅的可能。那麼,作為樓船的掌舵者——陳國的世子,未來的陳王,他要怎麼保證自己這艘船在亂世中不會翻?

好問題,第一個問題就這麼難。而這還是“第一問”,接下來還有“第二”,不知道會不會存在的“第三”,“第四”……劉昀覺得有些棘手,但他從來不是遇事退縮的性子,就算後腦勺都快長出繭子了,也要迎難而上。

劉昀略作思索,從容開口:“風浪雖不止,卻能分個強弱。時時掌舵,避向風弱浪小的海域,或許能在摸索中找到一線生機。”

荀彧神色沉靜,對此不置可否:“若避無可避呢?”

劉昀回答:“隻要船足夠大,內部穩固,即使被風浪衝蕩,也不會即刻斷成兩截。而風浪,總有停歇的時候。縱然船隻傷痕累累,隻要不被巨浪衝斷,終究能破浪乘風,入港歸舟。”

內部穩固,既可以指民眾團結一心,也可以指本身實力強勁,難以被外力擊破,端看荀彧怎麼理解了。

劉昀不太清楚這樣的回答能不能讓荀彧滿意,荀彧隱飾的本領太強,表麵上永遠是文質彬彬、心平氣定的君子之風,就連眼睛也是丁點波瀾都難以尋見,實在難以揣摩他內心的真實想法。

而荀彧,就仿佛真的隻是單純求劉昀解惑,自己是半點意見也不發表,繼續進行下一個問題。

“第二問,”荀彧轉目與劉昀相對,啟唇,“微渺如草芥,如何掃除天下?”

好問題,又是一個兼具哲學性與地獄難度的好問題。

劉昀就知道,未來大名鼎鼎的“荀令”所出的《主公統一考試》不會那麼簡單,第一個主觀題還能用似是而非的隱喻回答一波,這第二個問題,已經從抽象變成具象,如此明確的問題,讓人找不到半點取巧的地方。

正當劉昀苦苦思索的時候,一個木匠挑著兩桶水,從二人身邊經過。

如果劉昀頭頂有個電燈泡,此刻一定會“叮”地一下亮起來。

他喊住木匠:“勞煩留步。敢問丁匠可有急事,能否耽擱片刻?”

木匠回頭,見是劉昀,連忙放下擔子:“有的,有的。世子有何指教?”

“指教不敢當,就是想借你的擔子一用。”

在劉昀的示意下,隨從給木匠塞了一貫錢,木匠連連推卻。

“能幫上世子的忙,是敝人的榮幸,何須這個?”

“此為雇金,還請收下。”

在劉昀的堅持下,木匠不好推辭,但他隻願意收下半數,恭敬地讓出扁擔與木桶。

劉昀往桶中掃了一眼,讓人去旁邊的井裡汲水,將木桶裝滿,而後言笑晏晏地看向荀彧。

“文若可曾挑過水,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