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正聽得無奈的眾人,被天幕扔下的話炸了個頭暈目眩:什麼!!!青銅器有毒???
還是慢性中毒!!
長期用青銅器會加重肝臟負擔??
酒放入尊器,加熱後會產生醋酸鉛?醋酸鉛是何毒?
會讓人精神恍惚、焦躁暴虐,甚至不孕?
天幕,你彆說了,給我們說青銅器!!
被中毒震驚到失神的嬴駟:“難怪寡人總是精神恍惚,原是食器作怪,來人,給寡人找扁鵲進宮!”
而秦始皇&劉邦&劉徹等人:“立刻、馬上將器皿給朕換成陶器!”
眾人想要了解的內容,天幕一般都不說,仍是繼續著自己的節奏:【如果說禮是區分社會秩序階級,那麼樂則注重精神內的和諧。
周公認為萬物序,有如陰陽調和生生不息,在他看來,樂中的宮商角徴羽,猶如君臣民事物,讓其各方有序協調,自能奏出和諧社會,天下自然太平。
若有人不越序,定會無德無福,亂天地貴賊,天自罰之。
像某個國君,在他人勸解下,仍要聽靡靡之音,琴師勸解不得,隻好演奏,結果國家三年大旱,天下皆言國君德不配位,害一國百姓
是誰呢?是你啊,晉國國君平公】
被點名的晉國平公:
天幕的出現讓李世民將案桌搬至殿外,邊開朝會邊聽天幕講解:“難道後世人無禮樂?為何如此對周公之禮如輕慢?”
坐在陛下下首的長孫無忌撫須慢聲道:“或許有西方之嫌?”
後世處於何時,他們暫且不得而知,但從天幕之言,後世當是大世之爭,所爭之烈,或許更勝戰國。
當秩序需要重鑄時,無不天地混亂,民生艱難之時。
後世子孫呐,長孫無忌仰頭望向天幕:希望我等所創文明能為爾等所用,願如爾等所言,在世界開辟新篇章!
【禮儀、宗法兩大支柱撐起周朝社稷,那麼思想呢?該用什麼治國理念來展示周國主張呢?
治國理念決定整個王朝的方向,或許是夜裡周公獨仰夜空,也會自問:商祚六百餘年,自詡上帝之子,為何落得人神攻之?
周公定‘德’為君王今後治世操行時,並不知道他選擇的德對後世會有多大的影響力!
德貫穿華夏整個曆史的思想,伴隨著各朝代走過崎嶇山裡,穿過狂風暴雨,是封建王朝最璀璨的星光
周公的‘德’有彆於商朝的德,商德類似當今鷹國的德,看能不能給聯盟方國好處,有好處方國你為天下共主,好處絕時,不恭聖令,隨時反叛。
而周公的‘德’,覆蓋到天和人,更接近後世我們所認知的德】
聽到鷹國二字,正大口啖狗肉劉邦抬起頭:“這鷹國莫不是後世對手?”
且鷹國定是西方大國,否則如此無義早被他國滅取,方能出現在後世人口中?
蕭何等人搖搖頭,在後世人眼中,他們是古人,可對於‘古人’而言,怎麼會不想了解後世江山社稷,人文風景呢?
隻可惜天幕未展太多,讓遺憾!
【從堯舜禹,夏商的君王行徑中,他認為天共主失德,民心不向共主,則天命不再福佑共主,就會無常,使君王毀於暴虐,為上帝所棄。
周公認為,君主得天命就要有德行,要愛護民眾,不讓賢良遺失朝野,而應為國家出謀劃。
當君主以德行敬天時,上帝自會將授權於君王,讓君王代天牧民,為天下臣民所仰。
而諸侯臣子的德,則是要聽王令,輔助君王,佐成明德之君,共創盛世。
士庶平民之間的親人,要相互愛護,維護家他和諧,嚴父慈母,兄友弟恭,也是德的體現。
用德織成一張大網,廣闊了所有的階層人物,有了德才會知禮義,明真理】
聽到後世如此解說周公之度,諸位學家總算放下心來,雖講義得不明,但精要處總算道了出來,不算墜周公之名。
孺子可教也!
【夏將天地人連在一起,商將諸事敬問鬼神,將神權滲入王權。
而周則將天與德行結合在一起,天授君權,君明德敬天!
有了德為基礎,周公又將商罰的繩索寬解,主張根據原則進行老幼減免
要區分犯罪主觀意誌進行判決
罪行從輕,罪重從罰
審案要慎重,不能立即決裁,須等五日,甚至十日,才能進行判決
進行寬嚴適中原則等等
某些部分覺得是不是很眼熟,我國現在的律法也繼承了周公部分思想。
因為律法有序,有律可據,朝廷真正為民所信,後期發展出官府特設‘司約’,讓買賣雙方,或是想要借貸的人,都可以在官府見證下進行傅彆(簽合同)
如後時的婚姻基礎,如一夫一妻製,同姓不錯,父母之命等等,都是在西周時期打下的姻緣觀點基礎。
周公的思想,經各朝代不斷推陳出新,一直存在於華夏的血液中,形成我們如今道德觀念】
明德慎罰嗎?秦始皇聽著天幕講解後世之德,暗自與秦法對比,以期有可得之處。
自商鞅變法以來,法製深入秦骨,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得輕易彈動。
自滅齊統一後,本該站在帝國最頂尖受萬民朝拜,卻在睥睨天下時,敏銳地察覺了危險。
這股危險太過隱蔽,太過彌散,以至於他每每想要尋跡捕獲時,總被它輕易躲過。
為此他向天下召曰,期待各學派能入朝為官,諫言出計,為他所用!
可惜...想到已往日活躍在六國間的學子,除了儒家外,其他學派竟隱匿鄉間,視大秦如無物!
秦始皇凜冽銳利地望向天幕,不急,朕是始皇帝,有開萬世之能,總有大賢入秦輔佐!
終有一日,朕要百家入鹹陽,為大秦萬世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