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氏並非商戶,從祖先落藉到滙渠時起,就帶了田畝地契,後經年累月,也培養了些讀書人,奈何那世道留給寒門子的機會實在寥落,高官是出不了的,最有出息的一代也隻在知府位上致仕歸鄉,留給後輩們的祖蔭便是耕讀傳家這種吊著階層尾部的牌麵。
比書香世族差一層,又比農耕之家高一階,蝸居在一個小縣城內,倒也能排上個世族貴家的位,再有盤桓百年的根基抵著,隻要崔氏不與謀逆判國罪掛鉤,憑這地頭蛇的頭銜,曆任來就衙的縣老爺們,多少都要給些情麵,以順利接掌縣事縣情。
作為第四等中貧區,除了農業發展,幾乎不可能有什麼亮眼的政績申報,商業邊緣區,海寇盜匪都不涉足的小角落,能來這裡就任的官老爺,基本背後不會有靠山,甚至好些縣令都是朝中貶謫下來的,如此諸人,又怎能與一縣地頭蛇作對?乾脆安安心心的窩在這裡過日子,與最大的地主老財崔氏打好關係網,快快活活的任滿周期等調離。
崔氏家主呢?當然也不會薄待這些識趣的縣老爺,任期內的孝敬,以及任滿離開後的儀程,都會給足了數,續一份香火情,大家來日好相見。
如此經年,人脈有,財富有,聚一族於這偏僻角落,倒也安安生生的傳了數代。
不是沒有想過要借勢力將觸角往外伸,可傾族之力供養的官人,也隻配給真正的豪門貴族當門客,落不好還得有株連之罪,如此二三代的教訓之後,崔氏先祖也死了心,就守著滙渠這個彈丸角落,做個雞頭享清靜太平,倒也不失為一個安宅保家族延續的鴕鳥之策。
摳門的治家之策,也就是那個時候傳遞給曆任族長的。
不露富,就守著貧瘠縣區的名頭,消除一切覬覦目光,老老實實的延續香火。
不霸市,在擁有滙渠縣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田畝後,給其他農耕百姓一條活路。
不欺行,可以開設保證生活的米糧鋪子,卻不參與其他商行的生意競爭。
至於最容易惹禍的男女情事,賭嫖之樂,在口糧被族長紮緊的前提下,整個族裡一大半人都沒有這個實力犯,而有實力敢犯的,有一個算一個,要麼除族,要麼打板子蹲牢房。
總之,崔氏家族努力要做一個替縣老爺省事省心的好鄉紳鄰裡,絕不往府縣案頭上霸淩百姓的惡人冊上登。
做地頭蛇,也要做個有品的地頭蛇。
崔閭秉著先祖規訓,在最會讀書的年紀,卡著門欄的考了個舉人,擁有了見官不拜的資格後,便一心經營起了族內事務,隻要不花錢補官,舉人就永遠隻是個舉人。
而得他一手培養的長子,當然也有實力考取功名,隻在未接任族長之時,他是不被允許下場的,如此,便是親近如手足的兄弟們,也不清楚他們長兄真正的書本實力,至於他們老爹,那便隻能是吉星高照,叫他撞大運的吊了個車尾的取得了名次。
學霸控分這種事,他們根本就不懂。
滿族學裡,都隻當族長這一支隻得一個二少爺會讀書,大少爺要學習處理族中和大宅事務,沒時間和精力研學,小少爺一心在奇淫巧技上,看著也不是塊讀書的料,唯有老二年紀輕輕便取得了秀才功名,比之族中大半的小子都出息,故此,也是最被給予期望能出仕的人之一。
崔氏族學是滙渠縣最大的族學,當然,並不是免費的,就是本族子弟也得提了束脩去學,而真正能考取功名走出滙渠的,有、不多,且位階皆不高。
這當然不能指怪崔氏領頭人目光短淺,不曉得往有出息的子弟身上投資,而是這大寧天下在好幾十年的動蕩裡,沒有為江州這塊地方營造出好的出仕條件,到真正定鼎天下,削了江州五大家族勢力,將江州納入大寧稅務版圖範圍內,也隻堪堪五年不到。
三區二十八個縣的江州,所有職能衙門官位,早被盤踞百年的五大家族分完了,想從這些豪族手裡分一杯羹,就崔氏這樣的家底,全投進去估計都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