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閱過三篇文章,又道:“教化如雨這篇破題不錯,收尾卻不好,還是要回歸到‘君王之仁’,不能隻寫教化之功。再者就是論述略顯空泛……不過這類歌功頌德的文章俱是如此,你能寫成這樣已經不錯了。”
“‘鶴鳴’這篇,‘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你的破題是……‘君子善假於物’?也不是不可以……但還是偏了些,朱子言‘此詩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陳善納誨之辭也’,你最好還是按朱子所釋之意寫……倒也不必全盤推翻,將‘為善’和‘假物’結合起來,不失為破題良策。”
“還有‘靈台’這篇,你取‘九層之台,起於累土’之意是不錯,但莫忘了文王為台與民偕樂……可以改為讚揚文王有德,使得萬民悉歸,方可集眾民之力經營靈台……不必全改,隻需再升華一二,例如‘高台起於累土,治國始於修德’之類。”
講完三篇,天色已亮。王泮放下杏核,熄了燭火,這才覺得饑腸轆轆。剛通了一宵,他精神還不錯,便活動活動酸痛的肩頸,掏出乾糧來邊啃邊寫。到日中修完三篇,又向老杏樹請教剩下的四篇,然後繼續修改到深夜。
第三日平旦終於全部修完,開始謄寫到答卷上。王泮連通兩宵手有些發抖,他按捺住心緒,屏息凝神一筆一劃認真書寫,一直寫到酉時交卷才險險答完。
他收拾了東西,心神驟然放鬆,剛走出考場便一頭栽倒在地。
王泮是被李琭和幾個書生抬回去的。因為八月十二又要開始下一場,幾個書生合計著在城南最便宜的地段租了個小院,好好休息一宿。
王泮醒來時已是十二日早上,他隻覺頭痛欲裂,但必須咬牙堅持,於是在李琭攙扶下又去了貢院門口排隊。
第二場考的是官場往來應對的公文,隻需理清事實,按照格式書寫即可。這些公文的格式他都背過,也練習了很多次,難度不大。王泮沒請老杏樹幫忙,他強撐著寫了一天打完草稿,到夜間便熄了燈老老實實睡覺。醒來時已是次日晌午,精神好了很多,稍作潤色便開始謄寫。
順利考完第二場後回到小院歇息一宿,再去考第三場。
最後一場考的是策論,會涉及具體的國計民生問題,要求考生給出解決辦法。王泮隻是個村野書生,祖上八代貧農,在小縣城讀書時也沒有高明的先生教他這些,若說有多少真知灼見自然是不可能的。好在他熟讀史書,勉強紙上談兵一二還是可以的。並且後兩場的試卷遠不及第一場重要,考官評卷基本隻看第一場,後兩場隻要認真答完就不會有太大問題。王泮也沒再請教老杏樹,把他東拚西湊的策論交了上去。
連考九天,王泮走出考場時麵帶菜色。他在貢院外等到了同樣麵無人色的李琭,院子已經退掉,兩人便結伴回寒山寺。
休息了幾日也沒緩過勁來,同屋的十幾人有好幾個患上風寒,李琭也沒能幸免。王泮本就心懷愧疚,又想起第一場考完也是他把自己背回去的,於是為他跑前跑後,抓藥煎藥,一連幾日悉心照料。
轉眼到了八月底放榜之時。
王泮、李琭再次結伴入城,趕到貢院時,隻見人山人海,整條街堵得水泄不通。
李琭提議道:“王兄,不如我們先去彆處走走,等晚些人少了再來看?咱們到省城這麼久了,除了溫書考試就是生病,還沒好好逛逛呢!”
王泮心中焦急,哪有興致去看風景?便搖頭道:“你自己去吧,我在這裡等著。說不定一會就能擠進去了。”
李琭倒是玩心正盛,道:“那正好,勞煩王兄也幫我看看。我去耍一天,晚上回寺裡你再告訴我吧。”
王泮道:“好。”他心中不快,不由腹誹:心態倒好!這般不把秋闈放在眼裡,連榜都要彆人替他看,倒要瞧瞧他能考個第幾名!
不過多時,貢院大門敞開,差役們驅走堵在門口的人群,將金燦燦的桂榜貼在一側的石牌上。眾人蜂擁而上。
王泮使勁渾身解數拚命往裡擠,不知過了多久終於擠到榜前,看清了排在首位的解元名字——李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