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校出卷就是會比統考難,具體體現在閱讀看不進去,雖然沒什麼生詞,但是文章太無聊了,看一句忘一句,進不了腦子。
下周一語文課,按照慣例先講作文,陶老師一聲不響先在黑板上寫了四個問題:
“1、男人化妝能不能?”
“2、這種審美好不好?”
“3、作為偶像對不對?”
“4、作為平台該不該?”
看見這四個問題我內心大呼不妙。重新讀題,我發現題目重點在4,我寫的是2和3,洛則是寫了1——我們錯了,他們化妝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取悅,因此審美就要落在觀眾身上。
“大家帶著這四個問題看視頻。”而反常的是,他沒有開始講如何審題破題,而是打開了投影儀,進入小破站,打開了一個采訪,這是我們與戴錦華教授的第一次碰麵,這次碰麵,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為了節省時間,陶老師給視頻開了2倍速,聲音聽著有些鬼畜,我們抬頭看字幕,才勉強跟上她的話語。
這是個有關目前“小鮮肉”文化的訪談。
我從未想過,當前低幼化的審美與“對衰老和被淘汰的恐懼”有關;公共平台邀請“小鮮肉”,實際上是對“顏值即正義”的認同,抽空了內容隻要求臉的在場;“大女主”“宮鬥戲”並沒有改變故事的權力邏輯,隻是把男性邏輯劇本給了女性角色,使之成為女扮男裝的“花木蘭”……
“她還說‘耽美與普通言情小說的特彆之處在於,它在嘗試為社會提供一種修複性力量,是一種嘗試直麵當下個人主義絕境的亞文化。’”下課後,洛拿著自己的筆記本和我的對照著補充,那麼快的語速下,能記錄下來的都是自認為的重點了。
“你還記得,我們高一時曾經討論過耽美小說、男同cp的問題?”我當然記得,那是我們在冬令營,一個宿舍的女生圍起來嘰嘰喳喳。
“我後來又思考了,當時我的思考還浮於表麵。我發現,禁忌之戀的故事魅力在於,它的悲劇性不需要靠情侶雙方的性格缺陷來完成,也不需要青春傷痛文學套路那樣用一些外來力量,比如出國,懷孕,車禍來分開他們。”
“戀愛雙方可以是完美的,但因為被社會、家庭不認同而被迫反抗,直到最後頂不住分開,不論是公開前偷摸著試探、相愛,還是公開後一同反抗大環境,這情節本身就比其他情況矛盾更加自然、充分,也更悲壯。”
“此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說明這樣的情感是真摯的,不參雜任何對於繁衍、金錢的目的,戴教授說,它是‘直麵當下個人主義絕境的亞文化’,可能是這個意思吧,人人各自為營的時代,耽美告訴我們,真情和聯係仍然是有可能的……”
洛一次性說了這麼多,看來她是真的很喜歡戴教授。智慧,犀利的個體,誰不愛呢?
隻是這次作文真的狠狠地刺傷我,我遍體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