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作文本來是連著試卷一起寫的,但是語文考試兩個半小時實在是太長,有些同學會算好時間中間吃個飯,再去看作文題。洛應該是這樣的。這次試卷的作文是“順其自然”。
“真正的順其自然,不是人生道路上遇到坎坷時的自我安慰,兩手一攏的不作為,而是竭儘所能,拚搏奮鬥之後的不強求。”
我隱約覺得,老師出這個作文題也許是想把這句話送給每個考生,但是此時此刻,我還是得把它剖析開來,拔出蘿卜帶出泥……但是語文太狠毒了,它看穿我們用於“搪塞”“偷懶”的借口,還拿來出作文題!
“老師說我先討論生命再討論良知,反過來了,55分嗚嗚……”洛給我發了陶老師在群作業中的批改截圖,以及3班填在群裡的成績收集表,小莫一騎絕塵60分,果然寶刀未老。
待老師講評作文,我才發現自己審題時不怎麼在乎詞性,“不作為”是動作狀態,而“不強求”是一種心境。老師以《鋼的琴》舉例:汪工在最後說:“如果我們(保護煙囪)成功,他將會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如果失敗,他將會成為一段美好的回憶。”當然僅有充足的素材遠遠不夠,在這裡順其自然被老師分成了“認可階級宿命”與“認可勞動”兩個層次,而後者“勞動”我們早在任務驅動型作文第一課時就講過了。
最近我的狀態似乎很不好,英語試卷前半部分客觀題自己批改,作文老師給分,但我總是隻有93到96分,尤其是任務型閱讀,經常一半的分都拿不到,不是忘記換形式,就是找錯位置,錯誤千奇百怪,分數就是上不去。我總是覺得寫英語作文是在堆句子,但老師卻能在其中讀出邏輯來,比如讓我在人們普遍接受互聯網的現象後加上原因(比如居家隔離,比如生活便捷雲雲)。
不知為什麼,明明我在家也是靠著網絡與外部世界連結,我與那些新聞好像會慢一拍。洛比我還慢,或者也許是我倆天生屏蔽負麵新聞,當陶老師在課堂上提了一嘴“227事件”,以及N號房等事情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去搜索相關新聞了解一下,沒法緊跟時事連課堂都很難過。但是,看到這些我就更加難過了,外加不少同學成為了非理智網友,我沒有去教育他們的資格,我隻能默默看著他們在空間刷屏的憤怒言論。
陶老師說:“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說有一份證據說一份話。”這是我們答題時的基本原則,但是不是很少想過,這也同樣適用於網絡世界?老師應當是也看見了大家的言論,故在暗處引導一下,可是又有誰在敲擊鍵盤時記得呢?
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洛上課前看完我在課上分享的事件,沉默許久,給我發了一句話:
“Everything we hear is an opinion, not a fact. Everything we see is a perspective, not the truth.我們聽到的一切都是某種意見,不是事實。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某種視角,不是真相。——馬可·奧勒利烏斯《沉思錄》”
洛說:“有些難過,今天我們電影看《龍貓》吧。”
隨著對電影的了解逐漸入門,我發現情節其實隻是電影構成的一個很小部分,比如龍貓,它雖然有一條完整的故事線,但我會更加沉溺於龍貓的笑容。
我太喜歡龍貓的笑容了!那麼憨憨卻很溫暖,好像沒什麼特彆的含義,卻可以讓我內心一陣,直接從對那些負麵新聞的恐懼中抽離開。下午,家中wifi不知為何連上去沒有網,電腦還突然死機了,我真正意義上與世隔絕的那一瞬間,突然鬆了口氣。
也許我隻是在逃避,逃避這個世界的真實,我知道我應當竭儘所能,拚搏奮鬥,不問前程,但是我做不到。逃避是輕鬆的,麵對世界則需要勇氣。
洛說:“笑,我覺得你的笑容就像龍貓一樣,天真不參雜半點虛偽,希望你生活裡多笑。”
可是洛,不知為何你的笑容總是充滿負擔,深沉得都要有皺紋了……